土地誌

土地誌

《土地誌》是由高峰、冷風文執導,魏大鳴、賈二娃、張國榮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村民奮力抵抗鳳凰台村村支書馬天貴兄弟強迫村民進行私土地流轉的故事。

劇情簡介


鳳凰台村支書馬天貴的弟弟馬天元是房地產開發商,兄弟倆一個有權,一個有錢,兩人試圖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幌子,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到手,為日後的房地產開發做準備。為了用現代農業的壯觀景象取代土地承包制下的小農經濟狀態,更為了出政績,鎮黨委書記孔慶南下死力氣幫助馬家兄弟搞土地流轉,卻遭到了鎮長韓長河和大部分村民的反對,一段關於土地所有權的糾葛就此展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韓長河魏大鳴
馬玉厚賈二娃
孔慶南牟林
周大慶張朕瑄
馬玉德張國榮
甘鳳英蔣君燕
玉葉呂晶
王東升李永平
馬天貴楊根和
馬天元侯申
馬海亮安欽夫
滿嫂郭譽
黃泰生烏煥春
李大順郭宏斌
馬寧阿日本他本
周浩田潤
虎生冷飛燃
常永寬穆守龍
工程師朝魯

職員表

出品人黃建民、董新月
製作人苗茂、張建秋
監製賈斌、李水合、祁文瑞
導演高峰、冷風文
副導演(助理)呂晶、冷飛燃
編劇邢原平、賈茹
攝影伍衛東
配樂高小陽
剪輯王亮
道具李軍
美術設計馮燕慶
造型設計李敏洲
服裝設計馬洪海
燈光邢建偉
錄音張磊
場記郭笑
布景師董玉貴
(以上內容來源)

角色介紹


土地誌
土地誌
孔慶南
演員牟林
鎮黨委書記孔慶南年輕、急功近利,工作方法簡單,公開支持馬天元的開發項目,是在政績觀上出了問題的人,只圖急功近利,甚至為自己的升遷仕途鋪平道路,只圖討好某些上一級領導的賞識而錯誤指示,只唯上、唯書,不唯實、於群眾的利益而不顧,他的不好行為被群眾拍成視頻上傳網上予以產生負面效應。
土地誌
土地誌
韓長河
演員魏大鳴
鎮長,一個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一心為民、愛民、敬民,始終把群眾利益掛在心上的黨的好乾部。他沒有過多炫目的輝煌經歷,只是中學歷史老師出身,仕途似乎也不暢,上邊也沒有支持他的後台。他的形象及行為舉止也平如百姓,遇事顯得敢怒不敢言。但他綿里藏針,智慧超群,黨性堅定,走群眾路線,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籌劃著科學合理的宏偉藍圖。最後是他提出土地“先確權、后流轉、村民自己要成立土地合作社,請求政府支持”的主張,讓農民吃了“定心丸”,也徹底挫敗了馬家兄弟的進攻勢頭。
土地誌
土地誌
馬玉厚
演員賈二娃
村民領袖,一個剛正不阿的老黨員,他是馬家兄弟的親叔叔,馬家兄弟的父親馬玉德與馬玉厚是親兄弟。這對老兄弟,在利益面前,所持立場是涇渭分明,所走道路是大相徑庭。馬玉厚出於義憤,經過不懈鬥爭才使村民分到了土地,卻讓自己和兄弟反目成仇。
土地誌
土地誌
馬玉德
演員張國榮
上世紀80年代,馬玉德曾擔任著鳳凰台村的支書,為了滿足私慾與權力,打著“堅持集體主義道路”的幌子,不給村民分田到戶,結果被親兄弟馬玉厚帶領村民抗爭,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和馬玉厚結下了深仇大恨。
土地誌
土地誌
馬天貴
演員楊根和
鳳凰台村的村支書、村主任,他利用權錢交易,強迫鳳凰台村村民進行私土地流轉,高舉著“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旗幟欲在鳳凰台村侵吞農民土地利益。
(以上內容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獎方獎項獲獎者結果
2015年8月第30屆金雞獎最佳原創編劇賈茹、邢原平提名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土地誌》提名 
2016年6月第1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編劇獎賈茹、邢原平獲獎 
2016年山西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電影類優秀作品獎《土地誌》獲獎

製作發行


出品公司
山西電影製片廠
山西影視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金典華威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攝製公司
山西電影製片廠
北京九州中原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
北京金典華威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內蒙古天一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集典(北京)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
中國電影家協會
中共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委、縣人民政府
山西戰友情軍旅文化餐廳 

影片評價


《土地誌》是一部讓人領略藝術的故事片,它背時尚而行,沒有愛情佐料,沒有幽默滑稽,反映的主題是時下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流轉中的問題,張力折射的是當今農民要改善的生存現實與精神面貌,以嫻熟與從容的筆調刻畫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基層形象。影片的藝術追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採用的是新寫實手法,即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型即實物、生活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故事演進完全以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髮展的時間順序展開,無論是劇中人物造型,還是場景擺設,乃至片中口音等,都展現出了原汁原味的山西農村風情。(山西日報評)
《土地誌》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後,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於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編劇趙葆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