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誌
土地誌
鳳凰台村支書馬天貴的弟弟馬天元是房地產開發商,兄弟倆一個有權,一個有錢,兩人試圖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幌子,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到手,為日後的房地產開發做準備。為了用現代農業的壯觀景象取代土地承包制下的小農經濟狀態,更為了出政績,鎮黨委書記孔慶南下死力氣幫助馬家兄弟搞土地流轉,卻遭到了鎮長韓長河和大部分村民的反對,一段關於土地所有權的糾葛就此展開。
角色 | 演員 |
韓長河 | 魏大鳴 |
馬玉厚 | 賈二娃 |
孔慶南 | 牟林 |
周大慶 | 張朕瑄 |
馬玉德 | 張國榮 |
甘鳳英 | 蔣君燕 |
玉葉 | 呂晶 |
王東升 | 李永平 |
馬天貴 | 楊根和 |
馬天元 | 侯申 |
馬海亮 | 安欽夫 |
滿嫂 | 郭譽 |
黃泰生 | 烏煥春 |
李大順 | 郭宏斌 |
馬寧 | 阿日本他本 |
周浩 | 田潤 |
虎生 | 冷飛燃 |
常永寬 | 穆守龍 |
工程師 | 朝魯 |
出品人 | 黃建民、董新月 |
製作人 | 苗茂、張建秋 |
監製 | 賈斌、李水合、祁文瑞 |
導演 | 高峰、冷風文 |
副導演(助理) | 呂晶、冷飛燃 |
編劇 | 邢原平、賈茹 |
攝影 | 伍衛東 |
配樂 | 高小陽 |
剪輯 | 王亮 |
道具 | 李軍 |
美術設計 | 馮燕慶 |
造型設計 | 李敏洲 |
服裝設計 | 馬洪海 |
燈光 | 邢建偉 |
錄音 | 張磊 |
場記 | 郭笑 |
布景師 | 董玉貴 |
(以上內容來源)
土地誌 | 孔慶南 演員牟林 鎮黨委書記孔慶南年輕、急功近利,工作方法簡單,公開支持馬天元的開發項目,是在政績觀上出了問題的人,只圖急功近利,甚至為自己的升遷仕途鋪平道路,只圖討好某些上一級領導的賞識而錯誤指示,只唯上、唯書,不唯實、於群眾的利益而不顧,他的不好行為被群眾拍成視頻上傳網上予以產生負面效應。 |
土地誌 | 韓長河 演員魏大鳴 鎮長,一個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一心為民、愛民、敬民,始終把群眾利益掛在心上的黨的好乾部。他沒有過多炫目的輝煌經歷,只是中學歷史老師出身,仕途似乎也不暢,上邊也沒有支持他的後台。他的形象及行為舉止也平如百姓,遇事顯得敢怒不敢言。但他綿里藏針,智慧超群,黨性堅定,走群眾路線,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籌劃著科學合理的宏偉藍圖。最後是他提出土地“先確權、后流轉、村民自己要成立土地合作社,請求政府支持”的主張,讓農民吃了“定心丸”,也徹底挫敗了馬家兄弟的進攻勢頭。 |
土地誌 | 馬玉厚 演員賈二娃 村民領袖,一個剛正不阿的老黨員,他是馬家兄弟的親叔叔,馬家兄弟的父親馬玉德與馬玉厚是親兄弟。這對老兄弟,在利益面前,所持立場是涇渭分明,所走道路是大相徑庭。馬玉厚出於義憤,經過不懈鬥爭才使村民分到了土地,卻讓自己和兄弟反目成仇。 |
土地誌 | 馬玉德 演員張國榮 上世紀80年代,馬玉德曾擔任著鳳凰台村的支書,為了滿足私慾與權力,打著“堅持集體主義道路”的幌子,不給村民分田到戶,結果被親兄弟馬玉厚帶領村民抗爭,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和馬玉厚結下了深仇大恨。 |
土地誌 | 馬天貴 演員楊根和 鳳凰台村的村支書、村主任,他利用權錢交易,強迫鳳凰台村村民進行私土地流轉,高舉著“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旗幟欲在鳳凰台村侵吞農民土地利益。 |
(以上內容來源)
時間 | 獎方 | 獎項 | 獲獎者 | 結果 |
2015年8月 | 第30屆金雞獎 | 最佳原創編劇 | 賈茹、邢原平 | 提名 |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 《土地誌》 | 提名 | ||
2016年6月 | 第1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 優秀編劇獎 | 賈茹、邢原平 | 獲獎 |
2016年 | 山西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 電影類優秀作品獎 | 《土地誌》 | 獲獎 |
出品公司 | 山西電影製片廠 山西影視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金典華威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攝製公司 | 山西電影製片廠 北京九州中原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 北京金典華威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內蒙古天一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集典(北京)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合作單位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 中國電影家協會 中共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委、縣人民政府 山西戰友情軍旅文化餐廳 |
《土地誌》是一部讓人領略藝術的故事片,它背時尚而行,沒有愛情佐料,沒有幽默滑稽,反映的主題是時下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流轉中的問題,張力折射的是當今農民要改善的生存現實與精神面貌,以嫻熟與從容的筆調刻畫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基層形象。影片的藝術追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採用的是新寫實手法,即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型即實物、生活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故事演進完全以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髮展的時間順序展開,無論是劇中人物造型,還是場景擺設,乃至片中口音等,都展現出了原汁原味的山西農村風情。(山西日報評)
《土地誌》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後,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於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編劇趙葆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