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結核

骨結核

骨結核是最常見的繼發性肺外結核。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30歲以下的患者佔80%以上。腰椎及胸腰段脊椎結核較上段胸椎及頸椎結核多見,下肢結核較上肢多見。其感染途徑是通過血液循環到達骨和關節,造成感染並導致相應的病理改變。患者可出現結核感染的全身癥狀和局部癥狀,全身癥狀表現為午後低熱、全身無力、體重減輕、盜汗等,局部表現為病變部位疼痛、腫脹、運動障礙等。主要治療方法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骨結核常可併發感染,導致截癱、畸形等。骨結核病期長,易破壞關節和骨骼,常導致發育畸形和嚴重殘疾。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骨結核為結核桿菌感染所致,但結核桿菌不會直接侵入骨組織,一般是身體存在其他結核病灶,經血液傳播引起。以下因素與骨結核有關。
● 有結核病史,如患肺結核、胸膜結核、腸結核、淋巴結結核。
● 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營養不良、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艾滋病等。

癥狀


● 骨結核的患者常有原發病灶,並有結核的全身癥狀和骨關節的局部癥狀。
● 全身表現:由於骨結核發病緩慢,早期無明顯全身癥狀。活動期可有午後低熱、全身無力、體重減輕、夜間盜汗、貧血及食慾缺乏等癥狀。
● 局部表現:疼痛、腫脹、肌肉痙攣、運動障礙和畸形,但皮膚不紅。四肢關節結核的關節四周明顯腫脹,位置表淺的關節如膝、肘,上下肌肉呈失用性萎縮,關節呈梭形腫脹。腫脹即將破潰或合併混合感染時,可有急性炎症表現。膿腫在四肢部位都局限在病灶周圍,但在脊柱,則隨解剖部位的不同,可沿著筋膜間隙流注到遠離病灶部位,膿腫破潰后即形成竇道,肉芽創面薄而蒼白,邊緣潛行。

檢查


● 診斷骨結核,主要依據實驗室檢查、影響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了明確病原菌,診斷結核活動性,同時進行葯敏試驗。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同時進行,互為補充,可提高確診率。
● 影像學檢查
● ● 主要是為了觀察有無骨折,明確患病的部位和程度。
● 活檢及病理組織學檢查
● ● 病變部位穿刺活檢及手術后病理組織學和微生物學檢查是確診的重要方法。

診斷


●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X線片、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檢查等。
● 病史:病人常有肺結核病史或家庭結核病史。
● 臨床表現:典型骨結核的全身和局部癥狀。
● 實驗室檢查:血沉在病變活動期明顯增快,C反應蛋白的高低與疾病的炎症反應程度關係密切。膿或關節液塗片鏡檢找到抗酸桿菌或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可診斷為結核病。
● X線檢查:對診斷骨結核十分重要,但一般在起病6~8周后才有X線平片改變,故不能作出早期診斷。
● CT呈現二維或三維圖像,可提供比X線平片更多的信息。可以清晰地確定病灶的位置、死骨的情況、軟組織病變的程度,特別是對顯示病灶周圍的寒性膿腫有獨特的優點。還可在CT導引下穿刺抽膿和活檢。
● MRI可在結核炎症浸潤階段即顯示異常信號,比其他檢查方法更為敏感,有助於早期診斷。
● 病理組織學檢查:可明確骨結核的診斷。

鑒別診斷


● 需與類風濕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或骨髓炎、骨腫瘤等疾病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病理學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骨結核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根據病情選擇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 非手術治療
● ● 首先應休息和固定,其次應“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用”使用抗結核藥物,同時增加營養及支持療法。中藥在對抗骨結核方面也有一定療效。
● 手術治療
● ● 主要為病灶清除術,必須在抗結核藥物配合下進行。近年來對單純滑膜結核主張早期在關節鏡下做滑膜切除手術,療效較傳統的手術更好。對晚期全關節結核,由於產生嚴重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應做病灶清除及關節融合術,融合后的關節應置功能位。也可做關節矯形術、關節切除術、關節成形術等。

危害


● 長期低熱、盜汗、乏力,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會造成患者精神痛苦。
● 骨結核可併發關節畸形、固定甚至失去功能等。
● 病變的骨和關節易發生病理性骨折。

預后


● 骨結核病期長,易破壞關節和骨骼,常導致發育畸形和嚴重殘疾。
● 若有手術指征,應及時手術,如此可以提高化療效果及降低病殘率。

預防


● 骨結核均為繼發病變,應積極開展對肺結核的普查,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杜絕感染源。
● 對開放性結核患者應進行隔離,其排泄物及用具應加強消毒工作。
● 對兒童還應該開展卡介苗接種工作。
● 易感人群應注意自身安全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