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史
自然科學史
最早從廣闊的範圍接觸到科學史課題並推動這方面研究的是法國哲學家A.孔德,他的《實證哲學教程》涉及許多科學史問題。1837年,英國的W.休厄爾出版了《歸納科學史》,這是第一部系統綜合性科學史的著作。1841年,以J.哈利韋爾為首創立了第一個科學史協會。1913年,美國著名科學史家G.薩頓創辦的第一個權威的科學史雜誌《愛西斯》在比利時開始發行。1929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科學史會議。到了20世紀 30~40年代,科學史已發展成為一個公認的獨立學科。
自然科學史,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科學史研究的對象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描述和解釋自然科學知識產生、發展和系統化進程的歷史學科,包括它的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和部門科學史。它以大量的經過考證的歷史資料闡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歷史,研究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科學發現和發明、科學家的活動與成就、科學概念和科學思想以及科學學說的歷史演化、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與其他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科學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等,並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揭示科學發展的規律。如同政治史、經濟史、藝術史一樣,科學史本質上是歷史科學性質的學科。在西方,科學史通常與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學、科學管理與決策研究共同構成了一個學科群。
顯然,這一學科群的標定並不是根據這些學科的外延來判斷的,而是因為它們所研究的對象都是社會進步中的科學。而在此學科群中,科學的歷史又是其中的元課題。
自然科學史作為一門歷史科學,首先要積累詳盡的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資料,並考證和辨別其真偽,還需對歷史資料進行系統分類。這一工作至20世紀上半葉已取得相當大的成績,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總結出不少方法。諸如,各個國家在各重要歷史階段的科學發明創造的有關資料;對許多科學思想的繼承性和歷史命運的考察;各個時期和各國傑出科學家的活動和經驗;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的發展和演變的資料;通過對史實的分析和解釋所獲得的關於科學發展若干規律性的認識。
自然科學史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自然科學史已發展成為一個十分複雜和規模龐大的研究領域。總括起來,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歷史;科學共同體和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的歷史;科學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包括科學與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相互關係)的歷史。在自然科學史的研究中往往有著不同的著眼點和側重方面,歷史學家常常是從文化史的角度把自然科學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探討一個民族和一個歷史時期的科學與文化的聯繫;自然科學家側重於探索學科知識的起源和發展,弄清楚概念、理論和方法的演變;哲學家側重闡明自然科學事實的邏輯聯繫,對科學發現作邏輯解釋,並從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揭示自然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性。
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自然科學史,主要是將興趣集中於科學活動的個人方面,研究科學家的成長過程、性格特徵、社會環境以及創造發明的心理過程;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科學史,自然科學被當作一種社會現象,著重研究各歷史時期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社會建制的發展以及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70年代以來,在自然科學史的研究中還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即制定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數量分析方法,定量地把握科學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出現這種研究趨勢的客觀條件是,作為歷史研究的情報數量迅速增長,這種情報的內容不斷複雜化;制訂科學規劃和科學政策的需要對科學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那種只根據一般的推論和事例解釋歷史過程的種種嘗試已滿足不了科學發展的要求。
把各門自然科學作為一個完整的認識體系,以整個的科學知識體系為研究對象的有三門學科,即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學或科學社會學。80年代后,這三門科學有相互滲透和結合的趨勢。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已不僅僅限於已往那些單純的科學史問題,而愈來愈注意那些自然科學發展中的哲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問題。這表明,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已越過了“描述式的解釋”階段,越來越進入到從理論上探索科學發展規律的時期;科學史的研究也不僅僅限於科學的思想史方面,而日益注意到科學的社會史方面。這種趨勢很可能使科學史研究通過社會學對科學政策和科學管理產生根本性影響,並有助於解決科學史研究中的所謂“內史”與“外史”之爭,促使“內史”與“外史”界限的消失。
自然科學史的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科學觀為科學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並且為科學社會史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對於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維、科學和技術的歷史”(《列寧全集》第38卷,第154頁)。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
主編:王揚宗
《自然科學史研究》是中國在科學、技術和醫學史領域唯一國家級的多學科綜合性刊物。
致力於弘揚學術創新精神,堅持學術自由和平等的方向,積極反映海內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進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