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標
張雲標
張雲標(1895~1965)越劇名演員、教師、編導。浙江省嵊縣廿八都村人。其臉部的各種表情動作曾被攝成一套照片作資料教學。在王永春(小生)、白玉梅(小旦)等人改編創作的基礎上,將《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全劇結構、唱詞再度編排,定型為傳演至建國后的基本框架。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
人物關係
從父(私塾先生)讀書3年,以看牛割草維持生計。
19歲拜相來炳為師學習落地唱書。
1917年6月,隨名演員衛梅朵、馬阿順至滬,以主要小生身份出演《雙金花》、《雙笑緣》、《龍圖卷》等戲。在《碧玉簪》中飾王玉林,在《琵琶記》中飾蔡伯喈,為早期越劇贏得了觀眾。
1930年回浙江。
其藝術特點是不粗、不俗、不油,手眼身法步動作正規,對人物性格把握準確,表情細膩,臉部表情尤為豐富。建國后,浙江省藝術學校曾將其臉部的各種表情動作攝成一套照片作資料。雖演幕表戲,但辭彙豐富,演《十八相送》能一韻到底,語不重複。拿手傑作為《賣油郎獨佔花魁》之秦鍾,《殺錯》之張鈞安,《仁義緣》之韓文才。其餘,如《孟姜女》之范杞梁,《劉秀搶飯》之劉秀,《珍珠塔》之方卿,《梁祝》之梁山伯等,演來都各具風采。他藝德高,師德亦高,對學員既嚴格又愛護。每年桃、梅上市,只許學員嘗鮮兩次,不許多吃,以防嗓子受損。而西瓜、楊梅則不加禁止。從1931年至1950年,連續授教9副科班,師生關係極融洽。經其培養成材的學生遍布浙、蘇、皖、閩、新疆及上海等省市,金寶花(小生)、陳金蓮(老生)、袁瑞豐(小丑)等優秀演員,均出其門下。50年代起,在浙江黃岩越劇團工作,編、導與培育人才建樹頗豐,還不時去省內各地作指導,多次獲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幾度當選縣人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