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淑女與熊貓的結果 展開

淑女與熊貓

蘭登書屋出版社出版圖書

淑女與熊貓:首位從中國帶回其最富異國情調動物的美國女探險家的真實經歷,蘭登書屋出版社出版

簡介


《淑女與熊貓:首位從中國帶回其最富異國情調動物的美國女探險家的真實經歷》
(The Lady and the Panda : The True Adventures of the First American Explorer to Bring Back China's Most Exotic Animal)
維基·康斯坦丁·克魯克(Vicki Constantine Croke)著
蘭登書屋出版社2005年7月5日出版,精裝本400頁,定價25.95美元。

介紹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被西方稱為是"冒險家的樂園",但那主要是商業冒險家和外交人員們的天地,在另外一些愛好文物、喜歡異國動植物的探險家眼裡,新疆和川藏等邊疆之地才是他們真正的冒險樂園,前者如英國人斯坦因(aural Stein)、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等人在新疆進行的科學考察和掘取文物之類的活動,後者比如對"中國最富異國情調的動物"熊貓的發現和尋求之旅,都是歷經了多代人,前仆後繼才得以完成的探險故事,值得大書特書。本期《華盛頓觀察》要介紹的《淑女與熊貓:首位從中國帶回其最富異國情調動物的美國女探險家的真實經歷》就是關於這一題材的一部書,它講述了一位美國女探險家和中國大熊貓的故事;希望在此炎炎的夏日裡,能帶給您一絲清涼之意——倘若感興趣的話,不妨繼續搜尋一些相關文章或書籍來讀,用遙遠的探險故事來打發漫長的酷暑最好不過了。
一直以來,熊貓都默默地生活在中國川藏地區一些與世隔絕的大山間,乏人知曉。但富有探索和冒險精神的西方人在進入中國后迅速地發現了這一珍奇動物。據在四川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擔任神父的法國人皮埃爾·大衛(Jean Pierre Armand David)的日記記載,他於1869年3月11日在當地一個獵人家中看到過熊貓皮,幾天後他收購了一頭被獵殺的年幼熊貓。1862年來到中國的大衛除了是一名傳教士外,還是法國知名的生物學家,他來華的使命之一是為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集標本。曾發現並命名了多種動植物的大衛在得到了這一"除了四肢、耳朵、眼睛周圍為黑色外,其餘全為白色"的"新物種"后將之命名為熊貓(Panda,當地的尼泊爾語稱熊貓為"nigalya-ponya",意為"吃竹子的熊"),成為將熊貓介紹入西方的第一人。
此後,不斷有西方探險家進入中國川藏地區尋求熊貓,其中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兩個兒子克利姆特·羅斯福和小西奧多·羅斯福最為著名。他們於1929年組織了一次獵殺大熊貓的探險之旅,成為第一批獵殺熊貓的西方人。在後來他們的回憶錄《追蹤大熊貓》(Trailing the Great Panda)中,他們這樣描寫:"我們同時對漸行漸遠的熊貓背影開槍。兩槍都命中。......我們再次開槍。它應聲而倒,但又爬起身,跑進濃密的竹林。我們知道它逃不出我們的手掌心......。"羅斯福兄弟及其他一些探險家獵殺的熊貓後來成為在西方博物館展出的第一批熊貓標本,這在西方引發了一陣"熊貓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探險家來華,其中就包括《淑女與熊貓》一書主人公露絲·哈克內斯(Ruth Harkness)的丈夫比爾·哈克內斯(Bill Harkness)。
哈克內斯出生在一個富裕而具有冒險傳統的紐約家族。他於1934年年底——其時他和露絲結婚才兩個多禮拜——受紐約動物學會委託,前往中國捕捉熊貓。可惜他時運不佳,紅軍和各種繁瑣的手續,使他遲遲不能親赴熊貓之鄉。1936年2月,他罹患癌症去世。露絲當時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紐約社交界的名流,一位有著波希米亞精神的人,不過從來沒有野外探險的經驗。1936年4月她到中國索取丈夫的骨灰,在讀了丈夫臨死前寫下的遊記后,她決定放棄服裝事業,實現丈夫的遺願:把第一隻活生生的大熊貓帶回美國。
由此可見,露絲之所以能成為西方帶回活熊貓第一人,不但靠運氣,也靠她的決心。《淑女與熊貓》一書的作者維基·康斯坦丁·克魯克在閱讀了露絲的日記和信件后發現,當時的露絲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為美國帶回第一隻熊貓了,而是精神、甚至是宗教意義上的。她在整個探險歷程中始終十分亢奮,她喜歡中國川藏地區的寧靜,她甚至喜歡上了和陪同她一同尋找熊貓的漢族人昆丁·楊(Quentin Young)。
昆丁是當時陪同露絲探險中對她幫助最大的人。當時才22歲的昆丁已經是在中國境內工作的最有成就的博物學家之一(不過是美國公民)。昆丁陪伴露絲的同時,也試圖為南京的中國科學院獵取熊貓皮——有說法稱昆丁希望殺死一隻熊貓,為中國人爭光,證明中國人跟西方人一樣強。在經過了各種各樣包括自然和人文的艱難險阻后,露絲他們於1936年11月9日在今日卧龍的野外找到了剛出生不久的小熊貓"蘇琳"(Su Lin,以昆丁嫂子的名字命名)。露絲試圖帶蘇琳離開中國時,曾遭到海關阻撓。但她最終以一紙"小狗一隻,價值二十元"的證明書得以過關。昆丁則留在山區,最後他也成功替科學院獵殺了兩隻熊貓。
1936年12月18日,露絲帶著蘇琳抵達美國。值得指出的是,一路上,露絲並沒有把蘇琳關在籠子里,而是始終抱在懷裡,就象一個母親對她的孩子一樣。露絲和蘇琳所到之處,皆受到當地人民狂熱的歡迎。這給尚處於經濟大蕭條中的美國人帶來少有的開心。不過,紐約動物學會下屬的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卻把熊貓弓形腿和腳趾內翻的特徵當成了佝僂病的表現,拒絕買下蘇琳。1937年1月,蘇琳最終落戶芝加哥的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Brookfield Zoo)。
露絲後來又從中國帶回過幾隻熊貓,但卻逐漸少了以前的那份激情。因為她發現,在西方人運送熊貓回國的途中,熊貓受到了侮辱式的對待,甚至沒到達就病死了。露絲感到了內疚――她甚至因此將一隻已運至美國的熊貓又返還至中國。露絲此後一直鬱鬱寡歡,直到1947年7月20日,她被發現死在一所旅館的浴缸中——之前她曾試圖自殺過。
露絲之後,陸續仍有西方探險家找到過活熊貓,其中最知名的是先後做過哈克內斯夫婦同伴的英國人弗洛伊德·史密斯(Floyd Tangier Smith),他是向國外運送熊貓數量最多的人。但自那以後,或許是因為戰爭的緣故(二戰),事情發生了改變。據《最後的熊貓》(The Last Panda)一書的作者喬治·夏勒的說法,1937年可能是外國人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熊貓。尤其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西方人獲得活熊貓的機會更似乎只能是看中國政府是否願意對其實行"熊貓外交"了。夏勒在中國1980年代初重新對外開放后曾獲得一個機會,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邀請前往中國與中國科學家一起對熊貓做田野考察,正因為此,他在書里不無自豪地說,自己可能是1937年後再一次有幸在野外見到熊貓的外國人。
露絲在1938年曾出版了《淑女與熊貓》(The Lady and the Panda, an Adventure)一書,對她的這段傳奇經歷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此書已經絕版多年,在古舊書交易網上標價已高達100多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淑女與熊貓》的出現適逢其時。作者克魯克從得知了露絲的經歷后,就對之異常著迷,經過大量的調查和採訪,以及從露絲的後人手裡獲得了她本人日記和信件的基礎上完成了這一新著,可以說相當忠實地復現了露絲的傳奇經歷。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克魯克於2002年將哈克內斯夫婦的骨灰帶到了中國,永遠地安葬在他們曾於60多年前探險的土地上。或許,在那裡他們能夠獲得一份永久的寧靜。
註:本文寫作參考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11月中文版《最後的熊貓》(喬治·夏勒著,張定綺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