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蛙,無尾目,學名Rana kuhlii,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
大頭蛙
中文學名:大頭蛙
中文目名:無尾目
中文科名:蛙科
中文屬名:蛙屬
中文俗名:麻拐
拉丁文名:Rana kuhlii
英文名:Kuhl`s creek frog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Tschusi,1838
大頭蛙
界:動物界 Animalia
綱:兩棲綱 Amphibia
目:無尾目 Anura
科:蛙科 Ranidae
屬:蛙屬 Rana
種:大頭蛙 R. kuhlii
大頭蛙
大頭蛙分佈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主要生活於靜水域濕地的水塘水溝。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
大頭蛙
體形中型粗壯,約長6-7cm,頭大扁平,長寬相等,頭長約為體長之一半,故稱為大頭蛙。吻端鈍圓,上下額有黑色縱紋。眼睛瞳孔菱形紅色,
鼓膜小而隱於皮下。眼後方的
顳肌發達,顳褶明顯,顳褶下方有黑色斜線紋。下額有兩個
齒狀突。背部變化頗大,深褐色、灰棕色、紅棕色或黃棕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有黑色W或倒v字形黑斑。腹側及腰部有黃色花斑。皮膚光滑,但散有許多棒狀疣粒,體側及後背部有小圓疣。腹部光滑白色,咽喉部及四肢腹面有許多黑棕色斑點。前肢粗短,有黑橫紋。指細短,指間無蹼。有三個掌突。後肢短而粗壯,有黑橫紋。趾間全蹼,內跖突窄長,無外跖突。雄性體形比雌性大,顳肌發達所以頭部比較大,下頷兩個齒突也比雌性明顯。雄蛙第一、二指上有黑灰色婚埝。
大頭蛙
常見於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水棲性,終年住在遮蔽良好、溝底有落葉淤泥的淺水溝或溪澗中,白天也看得到,但多半躲在落葉底下。只要氣候溫暖適宜,可以終年繁殖,但在寒冷的一月及二月比較少見。雄蛙的領域性很強,領域叫聲是單音節短促的“蟈”求偶叫聲則是連續7-20個音節的蟈、蟈、蟈聲。雄蛙有時會先發出一聲領域叫聲,然後再發出求偶叫聲,如此既可以宣告領域又可以吸引雌蛙,屬於多功能的複合叫聲。當兩隻雄蛙碰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打架,並利用下額的齒狀突當武器互咬對方,甚至會頭破血流。卵徑約2mm,卵粒一顆顆散落在水底,很像大粉圓。一次產卵20-60粒,雌蛙一年可多次生殖。蝌蚪灰棕色散有黑細點,全長約4cm,尾長為體長兩倍,尾鰭低,小蝌蚪的尾部有三至五條橫紋,大蝌蚪則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