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於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後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長征時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兼第六師師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將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學

青年粟裕
青年粟裕
1907年8月10日(農曆丁未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出生於湖南懷化市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楓木樹腳村,幼名繼業,學名多珍,字裕。
1916年轉入其叔父創辦的第八國民學校讀書。
1918年,遷居會同縣城,先後入粟氏私立初級國民學校和會同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讀書。
1923年報考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被錄取為選送生。
1924年3月,因錯過考期,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學學習。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師,后因省立二師進步校長被害,粟裕等進步學生被秘密轉移到武昌,安排到葉挺24師教導大隊,任學員班長。

入黨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粟裕轉入中國共產黨。
粟裕
粟裕
1927年8月1日,他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
1928年1月,粟裕參加湘南起義後到了井岡山。
1929年後,因屢立戰功粟裕相繼升任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
1932年2月,粟裕由紅軍學校調回紅四軍,仍任紅四軍參謀長。12月,任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調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及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下旬,紅十軍團奉命轉到外線作戰,調任紅十軍團參謀長。
1月紅十軍團在譚家橋戰鬥失利后,又在懷玉山遭到敵人圍殲。率領先頭部隊果斷突出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 2月-4月,建立浙西南遊擊區,任挺進師(四百餘人)師長。5月-8月,與劉英一起指揮粉碎國民黨軍隊對挺進師的第一次“進剿”,挺進師發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成立,任省軍區司令員、省委組織部長。

抗戰時期

粟裕
粟裕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從平陽縣山門街開赴皖南,加入新四軍戰鬥行列。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4月28日,他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向蘇南敵後執行偵察任務。6月11日,奉命執行挺進南京、鎮江間破壞鐵道任務。6月17日,在韋崗伏擊日軍,殲滅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隊撤銷,仍回第二支隊任副司令員,後任代司令員。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揮水陽鎮伏擊戰、橫山戰鬥、奇襲官陡門等戰鬥中,殲日偽軍400餘人,俘日偽軍57名,並炸毀火車一列。8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任副指揮。
粟裕與夫人楚青
粟裕與夫人楚青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粟裕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8月13日,指揮蘇中軍民反擊日偽軍報復性的“掃蕩”,連續作戰42晝夜、130餘次,殲日軍1300餘人。8月中旬起,領導和指揮持續8個月的要點爭奪戰,“七保三倉”,“五保豐利”(斃傷日軍800多人,偽軍更多),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根據地基本區。12月26日,與楚青在黃海之濱石家莊(今江蘇省如皋市石庄鎮)結婚。
1944年1、2月間,粟裕發起春季攻勢作戰,解放國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鎮一百五十多處,爭取日偽軍一千餘人反正。3月,組織指揮車橋戰役,殲日軍三澤大佐以下官兵460餘人、偽軍480餘人,摧毀日軍碉堡50座。 6月26日,發起南坎戰役,共拔除日偽據點七八十處。9月21日-10月31日,組織指揮討陳戰役,殲滅陳泰運部及日偽軍2300餘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西、浙東部隊。10月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殲滅拒降日偽軍2萬餘人,為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準備了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中共中央採納粟裕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劃,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內線作戰。
粟裕大將
粟裕大將
1946年7月中旬,國民黨集中正規軍50萬人,向華東解放區的華中野戰軍聚集地發起進攻。粟裕、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19個團3萬餘人奮起迎擊。分兩個階段作戰,歷時45天,殲滅國民黨軍6個旅、5個交通警察大隊共5.3萬人(國民黨軍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內線殲滅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初步經驗,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取得的重大勝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華東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其中,1947年5月殲滅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后,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指揮沙土集戰役,殲國民黨整編第57師,迫使國民軍從山東和大別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來援,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即挺進豫皖蘇邊區
1948年5月,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辭後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
粟裕與陳毅
粟裕與陳毅
1948年6月16日,粟裕發起開封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一階段),激戰5晝夜,22日攻克開封,全殲守敵及部分援敵共4萬餘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二階段),激戰6天,共殲國民黨軍5萬餘人。7月12日發起兗州戰役,殲敵6.3萬餘人,使王耀武盤踞的濟南陷於孤立。豫東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參戰兵力達20萬人,國民黨軍參戰的兵力達25萬餘人。經過20天連續作戰,華東野戰軍共殲敵9萬餘人,給了中原之敵以重創,為華東野戰軍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24日勝利結束,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在阻援打援戰場上,國民黨援軍遲遲不敢北上增援,華東野戰軍不戰而勝。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地方部隊40萬。在戰役中,粟裕指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戰役過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在上海我軍入城式上檢閱部隊
在上海我軍入城式上檢閱部隊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2月開始籌備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實際分為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4月下旬,他指揮的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揮上海戰役,在上海外圍殲敵主力8個軍。先後兼任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為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8月2日,華東海軍由粟裕指揮。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領第三野戰軍代表團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和中央軍委召開的軍事會議。會議中粟裕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49年9月3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奠基典禮。毛澤東主席是第一個上前鏟土的,粟裕作為第三野戰軍代表團團長兼首席代表,緊隨朱德、賀龍之後第四個鏟土。

建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粟裕歷任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是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1955年,粟裕與陳賡在天安門城樓
1955年,粟裕與陳賡在天安門城樓
1950年1月27日出席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會議,粟裕就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會議期間,粟裕建議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台灣戰役。毛澤東宣布:攻台作戰仍由粟裕負責。
1950年7月上旬,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7月14日,粟裕複發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症,到青島治療。8月1日,粟裕病情仍未好轉。12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到蘇聯療養。
1951年9月,粟裕從蘇聯回國,周恩來、朱德向他傳達中共中央要他到總參工作的決定。11月12日,中央軍委任命粟裕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二副總參謀長,仍兼華東軍區副司令員。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總參謀長。
在總參工作期間,參與抗美援朝戰爭指導,提出很多重要建議,提出完整的軍隊建設計劃,實現新中國第一代國防體系建設。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參加周恩來總理授予軍銜的儀式。周恩來把授予大將軍銜命令狀第一個授予粟裕,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補粟裕為中央軍委委員。

建國後期

1958年2月,粟裕參加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政府代表團訪問朝鮮,粟此行主要與朝方協商部署志願軍回國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總參謀部第四次部務會議,討論軍委擴大會議提出的有關總參工作和軍隊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9月19日,正式到軍事科學院任副院長、黨委第一副書記,負責院的常務工作。12月30日,國防部命令:粟裕以國防部副部長職務兼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粟裕一葉帥在軍科院會議上
粟裕一葉帥在軍科院會議上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剛果,途經法國考察了諾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在再次被選為中央委員。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任解放軍代表團團長,被選為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他被任命為常務委員會委員。
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選為中央委員。1982年5月7日,應《淮海千秋》攝製組要求,他參加有關淮海戰役的座談會。同年,被任命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粟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

代表著作


著作備註
《實戰經驗錄》與羅忠毅合編,1939年2月25日延安翻印了這本小冊子。
《激流歸大海——回憶朱德同志和陳毅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千萬里轉戰》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粟裕戰爭回憶錄記錄整理:楚青。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995年8月重印。2005年1月由知識產權出版社按需出版,增加了大環境下當時未能出版的第二十章《粟裕談淮海戰役》(該文獻20,000字)。
粟裕軍事文集主編:孫克驥,《粟裕軍事文集》編輯組編,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1年7月再版重印。
粟裕論蘇中抗戰《粟裕軍事文集》編輯組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粟裕文選》(三卷本,181.2萬字),《粟裕文選》編輯組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人物成就


淮海戰役中的粟裕
淮海戰役中的粟裕
粟裕先後創建了浙南、蘇南、蘇中、海上和蘇浙皖邊根據地,而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新四軍在長江以北站穩了腳跟,改善了新四軍在華中地區的戰略態勢,提高了根據地軍民堅持敵後鬥爭的信心。
粟裕組建了蘇浙公學並親兼任校長,開辦了各種短期訓練隊,培養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軍政幹部和參謀人才。
粟裕組建的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實現了由游擊兵團向正規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在粟裕的指揮下,依託蘇中解放區連續作戰七次,並且“七戰七捷”,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提供了實踐經驗。
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揮的高郵邵伯戰役,創造了抗日戰爭期間一次戰役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殲滅日軍1100多人,殲滅偽軍5000多人),打破了蔣軍“開鎖進門,長驅直入,直搗兩淮”的企圖,改善了華中南線戰略態勢,為後來的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
1948年11月6日,粟裕發起並指揮的淮海戰役,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在長江以北建立“重點防禦”的計劃,消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精銳主力。

家庭成員


妻子楚青,原名詹永珠,出生於1923年3月,祖籍江蘇省揚州市。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進入新四軍教導總隊第八隊、新四軍軍部速記訓練班學習,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1年,18歲的楚青與34歲的粟裕在新四軍司令部結為終身伴侶。 
岳父詹克明,是一位銀行家。
長子粟戎生,中將軍銜,1942年生於江蘇揚州。196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導彈系學習。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1967年擊落美偵察機作戰中榮立三等功。
次子粟寒生,1947年出生。中國遠洋公司副經理,曾任南方遠洋總公司黨委書記。
女兒粟惠寧,大校,原二炮研究院主任級。
女婿陳小魯,陳毅元帥之子,1946年7月生於山東,文革前為北京第八中學1966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解放軍第39軍244團政治處主任。現為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長運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軼事典故


夫人賦詩

夫人楚青寫詩一首,以寄託和粟裕共同戰鬥、生活四十多年的深情。
遣懷
時晴時雨正清明,萬里送君伴君行。
寬慰似見忠魂笑,遣懷珍惜戰友情。
唯思躍馬揮鞭日,但憶疆場捷報頻。
東南此刻花似錦,堪慰英靈一片心。

顱中彈片

留在粟裕頭顱中長達五十四年之久的三塊彈片
留在粟裕頭顱中長達五十四年之久的三塊彈片
粟裕一生先後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在水南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手臂兩次負傷,在硝石與敵作戰中,他左臂負重傷留下殘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贛邊的轉戰中,他右臂中彈,新中國成立后才取齣子彈。除此之外,1929年攻佔寧都時,他臀部負傷;1936年在雲合開展游擊戰中,他腳踝負傷。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竟發現了三塊彈片。
2003年,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粟裕大將夫人楚青公開了這三塊珍藏近20年的彈片。

授銜讓帥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澤東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粟裕推辭了,但毛澤東認為粟裕“大將”還是要當的,而且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他的軍銜問題看得很淡泊,並稱:“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艱難平反

粟裕大將歷史照片
粟裕大將歷史照片
1958年,粟裕因“反對反教條主義”一事在軍委擴大會議中受到錯誤的批判。1978年,中共中央開始開始著手 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冤假錯案,鄧小平稱“要了結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這樁公案”。粟裕得知消息去見了葉劍英副主席,表示要求平反。葉劍英稱:“這件事應該解決一下,你寫個報告給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說一下。”從葉劍英那得知鄧小平也同意后,粟裕於1979年10月9日向中央正式寫了申訴報告,要求撤銷會議強加給他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葉劍英在粟裕的報告上批示同意。但不知何因,此事卻一直拖了下來。
1983年,胡耀邦總書記對“粟裕的冤案”又進一步批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直接受理后,提出了具體的方案,並徵求了粟裕本人的意見,決定即由中共中央指派代表同粟裕本人正式見面,但這一決定也未能付諸實施。粟裕於1984年故去。
1994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張震聯名發表了題為《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時在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和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刊登。文章除了對粟裕的戰績和品德作了全面的評價外,特別明確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

紀念場所


紀念堂

“粟裕紀念堂”於1987年建於江蘇省東台市三倉鎮陵園北部,為古典蘇式建築。1995年12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同志為“粟裕紀念堂”提寫了匾額。現紀念堂內陳列有粟裕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獻的花籃,以及老同志的題詞多幅,東台市委黨史部門在這裡舉辦了《粟裕將軍在三倉》和《東台英烈》的圖片展覽。1984年4月19日,粟裕夫人楚青偕子女來三倉烈士陵園,將粟裕部分骨灰安葬於紀念塔的西南側,並在墓穴周圍栽植七株松柏,象徵“七戰七捷”。當年6月,三倉烈士陵園在安葬處建起了水泥墓,並立碑紀念。
粟裕紀念堂
粟裕紀念堂

紀念館

粟裕公園
粟裕公園
“粟裕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會同縣城南郊粟裕公園內,建成於1987年。1991年9月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館名,屬紀念型建築。館內陳列有粟裕銅像,還有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粟裕題的詞以及一些珍貴的照片、文獻等等。三倉烈士陵園在安葬處建起了水泥墓,並立碑紀念。
公園小山頂立有粟裕紀念碑,碑名1986年由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徵粟裕享年76歲,碑身的四周還有宋任窮張震毛致用等人的題詞。碑座中心安放著盛有粟裕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紀念館地理優越,交通通訊便捷。枝柳鐵路穿城而過,209國道通過館前。館外青山綠水相映生輝,是參觀旅遊的重要景點。

影視形象


電視劇
《粟裕大將》、《七戰七捷》、《英雄孟良崮》、《豫東之戰》、《濟南戰役》(系列電視劇《蘇中保衛戰》《華東野戰軍》)、《野戰師》等。
還有在以下電視劇中出現過
古城情恨》、《新四軍》、《紅日》、《解放》、《井岡山》、《上將許世友》、《浴血堅持》、《葉挺將軍》、《東方》、《決戰南京》等,《亮劍》中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場上的華野代司令員正是粟裕。 
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開國大典》、《大進軍(大戰寧滬杭)》等,《黃橋決戰》中的谷盈原型也是粟裕。 
紀錄片《粟裕大將》、《百戰經典名將與名戰之常勝將軍粟裕》、《中國記憶——大將粟裕》、《生死對決——淮海戰役全紀錄》、《百戰經典雄師勁旅之坐斷東南》、《新四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