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腦炎
森林腦炎
森林腦炎為森林地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系由黃病毒科中蜱傳腦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病。本病系最早發現的經硬蜱傳播的病毒性腦炎,首先發現於俄羅斯遠東森林區,以春夏季發病為多,我國北部森林地區有本病流行。多種林區野生咽齒類動物均為本病的傳染源,經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受感染的牛、羊均可從乳汁中排出病毒,飲用未經消毒的乳汁可感染本病。本病流行有嚴格的地區性、季節性與職業性。主要見於我國東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區。流行於春夏季。臨床上以急起高熱、意識障礙、癱瘓及腦膜刺激征為主要特徵。森林腦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輕症患者經積極治療后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留有頭部下垂、上肢輕癱、肌肉萎縮、癲癇及精神障礙等後遺症。重症患者可出現吞咽困難、發聲困難、呼吸困難等延髓麻痹表現,病死率高。
● 感染科
● 經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受感染的牛、羊均可從乳汁中排出病毒,飲用未經消毒的乳汁可感染本病;實驗室工作人員亦經口吸入或經黏膜受染而感染本病。
● 本病主要見於我國東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區,流行於春夏季。
● 近期曾因工作或旅行出入流行區,並有蜱蟲叮咬史或飲用流行區乳製品史。
● 身體不適以急起高熱、意識障礙、癱瘓及腦膜刺激征為主要特徵。
● 血常規
● ● 明確有無感染:白細胞總數升高,多在(l0~20) ×10⁹/L之間,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 腦脊液檢查
● ● 明確是否有顱內壓增高及顱內感染情況,特點:壓力稍高,外觀無色、透明,細胞數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增高,氯化物及糖正常。
● 血清學試驗
● ●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或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血清及腦脊液中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早期診斷。
● 病毒分離
● ● 急性期患者血液及腦脊液病毒分離的陽性率低。
● 醫生診斷森林腦炎,主要結合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資料及相關實驗室檢查。
● 急起高熱:本病一般急性起病,約20%患者有低熱、頭痛乏力、全身不適、四肢酸痛等前驅癥狀。發熱於2~3日內達高峰,體溫可達40℃或以上,高熱時伴明顯全身中毒癥狀,如頭痛、無力、全身肌肉疼痛等。發熱2~3日後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與體征,如劇烈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經2~3周后,體溫下降,肢體癱瘓逐步恢復,各種癥狀消失而康復。
● 腦炎及腦膜炎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與體征:少數患者留有頭部下垂、上肢輕癱、肌肉萎縮、癲癇及精神障礙等後遺症。危重症病例可出現吞咽困難、發聲困難、呼吸困難等延髓麻痹表現,病死率高。
● 肢體弛緩性癱瘓。
● 本病主要見於我國東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區,流行於春夏季。
● 近期曾因工作或旅行出入流行區,並有蜱蟲叮咬史或飲用流行區乳製品史。
● 急性期患者血液及腦脊液病毒分離的陽性,可診斷該病,但陽性率偏低。
● 森林腦炎需要和哪些疾病區別?
● 本病應與流行性乙型腦炎、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等疾病相鑒別。
● 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於溫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在夏秋季發病,以高熱、驚厥、昏迷、呼吸衰竭為主要表現,肢體強直性癱瘓,弛緩性癱瘓極少見。
● 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的肢體癱瘓,一般自下肢開始,呈對稱性,伴有四肢肢端感覺異常及蟻走感,腦脊液呈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 森林腦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主要為支持及對症療法,包括補充營養、維生素及液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 高熱者採用物理降溫,配合藥物降溫等措施。
● 驚厥者可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解痙鎮靜葯。
● 有腦水腫時應給予20%甘露醇脫水治療。
● 昏迷患者應加強護理,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 對留有癱瘓後遺症患者可用按摩、推拿、理療及體療等措施,以促進功能恢復。
● 少數患者留有頭部下垂、上肢輕癱、肌肉萎縮、癲癇及精神障礙等後遺症。
● 危重症病例可出現吞咽困難、發聲困難、呼吸困難等延髓麻痹表現,病死率高。
● 輕症患者經積極治療后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留有頭部下垂、上肢輕癱、肌肉萎縮、癲癇及精神障礙等後遺症;
● 重症患者可出現吞咽困難、發聲困難、呼吸困難等延髓麻痹表現,病死率高。
● 本病有嚴格的地區性,凡進入森林地區工作人員,必須做好預防工作。
● 在疫區野外活動時,應做好個人防護,穿著防護服,頭戴防蟲罩,防蜱叮咬。
● 森林地區住地及工作場所應做好環境衛生,清除雜草,打掃枯草朽葉,加強滅鼠滅蜱工作。
● 由於森林腦炎可通過飲羊、鹿奶而感染,因此奶製品必須煮沸后飲用。
● 準備進入疫區工作的所有人員,均應接種森林腦炎疫苗。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