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腺瘤
結直腸腺瘤
結直腸腺瘤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腺瘤是結直腸息肉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結直腸腺瘤與大腸癌的發生關係密切,是一種癌前病變。發病人群無明顯性別差異。結直腸腺瘤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結直腸腺瘤患者大多無明顯癥狀。出現癥狀者的主要癥狀是便血。較大的息肉偶可引起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結直腸腺瘤的治療原則是一旦發現均需切除,可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結直腸腺瘤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腸套疊、腸梗阻、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腺瘤癌變等。結直腸腺瘤為良性疾病,經完整切除后一般預后良好。但結直腸腺瘤有癌變可能,部分患者治療後有可能複發,治療后需定期複查。
● 消化內科、普通外科、結直腸外科
● 結直腸腺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飲食、腸道菌群紊亂等相關。可能的致病因素有:
● 遺傳。
● 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
● 腸道菌群紊亂。
● 年齡≥60歲。
● 結直腸腺瘤患者大多無明顯癥狀。出現癥狀者的主要癥狀是便血。
● 便血,最為常見,糞便帶血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一般出血量不多。
● 腹部不適。
● 腹痛。
● 腹瀉。
● 便秘。
● 便頻、排便不盡感。
● 乏力。
● 消瘦。
● 確診結直腸腺瘤的檢查主要有內鏡檢查、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結直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內鏡檢查
● ● 內鏡檢查可了解結直腸腺瘤的部位、大小、數目、形態,是結直腸腺瘤最有確診意義的檢查手段,其不但可以作為明確診斷的手段,同時也是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 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
● ● 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可作為內鏡檢查的補充手段,進一步提高診斷率。
● 結直腸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內鏡下或手術切除後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結直腸腺瘤的病理改變,可以明確診斷。
● 結合癥狀、直腸指檢、糞便隱血試驗、內鏡檢查、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結直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明確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可無癥狀或出現便血。
● 直腸指檢摸到向腸腔內突出或隆起的腫物,有蒂或無蒂,質軟,易活動。
● 糞便隱血試驗連續3次陽性。
● 內鏡檢查顯示結直腸黏膜向腸腔內突出或隆起的腫物,有蒂或無蒂。
● 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顯示結直腸腔內邊界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充盈缺損。
● 結直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結直腸腺瘤的病理改變(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
● 結直腸腺瘤的病理分型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三型。
● 最為常見,約佔70%。
● 單個或多個生長,大多有蒂,易出血。
● 由增生的黏膜腺上皮構成,分化好,主要為管狀結構,絨毛成分<20%。
● 又稱為乳頭狀腺瘤,較少見。
● 常為單發,基底寬,一般無蒂,易出血。
● 表面上皮呈乳頭狀或絨毛狀增生、隆起,絨毛成分>80%。
● 兼有上述兩者的表現,絨毛成分在20%~80%。
● 結直腸腺瘤屬於良性疾病,是沒有腫瘤分期的。
● 一些其他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乙狀結腸脂肪瘤、結腸癌、直腸癌等可出現與結直腸腺瘤類似的便血癥狀。
● 醫生一般通過內鏡檢查、氣鋇雙重對比灌腸造影、結直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來排除其他疾病。
● 結直腸腺瘤的治療原則是一旦發現均需切除,治療方法主要有內鏡下治療和手術治療。
● 內鏡下高頻電凝。
● 內鏡下微波凝固。
● 內鏡下激光切除等。
● 對於較大的無蒂結直腸腺瘤或內鏡下切除困難者需採取手術治療,包括局部病灶切除或腸段切除。
● 對於蒂內發生癌變者,需按惡性腫瘤進行廣泛切除。
● 結直腸腺瘤可引起便血,長期便血可造成貧血,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 較大的結直腸腺瘤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腸套疊、腸梗阻、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等。
● 結直腸腺瘤與大腸癌發生密切相關,是癌前病變。結直腸腺瘤的癌變率與瘤體大小、病理類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有關。
● 結直腸腺瘤是良性疾病,一般是不會發生轉移的。只有出現結直腸腺瘤癌變者,才有出現轉移的可能。
● 結直腸腺瘤為良性疾病,經完整切除后一般預后良好。但結直腸腺瘤存在癌變和複發可能,治療后需定期複查。
● 戒煙、戒酒。
● 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體重。
● 減少高脂肪飲食,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如豬油、牛油、羊油、肥肉、動物內臟、魚子、魷魚、雞蛋黃、椰子油等。
●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魔芋、大豆及其製品、新鮮蔬菜和水果、藻類等。
● [1]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2] 金征宇,龔啟勇。醫學影像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4] 於康。於康說營養:胃腸肝膽胰疾病與飲食。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