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逕村

琶逕村

琶逕村位於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大崀鎮東南部,距墟鎮3公里,東與坑塘村為鄰,南與七拱鎮相連,西與茶坑村交界,北與大崀墟鎮接壤。琶逕村為半丘陵山區,平均海拔440米,屬亞熱帶氣候,溫度日較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8.0℃,最高氣溫37攝氏度,最低氣溫0攝氏度,無霜期為300天,年平均降水量1850毫米,春季陰雨多,冬季易出現霜雪,雨量充沛。

基本概況


幹部調研
幹部調研
村行政區域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全村有16個村小組,總人口3287人,652戶。現人均純收入低於1500元貧困戶的有92戶226人,其中無勞動力低保戶36戶(其中五保戶18戶、殘疾孤獨戶18戶31人)。現有黨員43人。村委會集體年收入3萬元,其中入股扶貧電站每年紅利2.4萬元。耕地面積2160畝,其中水田1500畝,只能種一造水稻,可發展反季節蔬菜。小於25°的山坡地有2000畝,可發展養殖業。111戶貧困戶中有68戶有勞動力。自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來,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雙到”扶貧為抓手,實施產業富民工程,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

經濟發展


蔬菜種植
蔬菜種植
村民主要收入依靠勞務輸出、農作物種植以及畜禽養殖,種植果樹不足100畝,蔬菜800畝,生豬年出欄量1200頭,三鳥年出欄量18000隻。外出務工人員約600人,主要經濟作物有茶籽和西洋菜、辣椒等反季節蔬菜。種養專業戶有20戶,運輸專業戶10戶。琶逕村適宜種植水稻、花生、玉米、紅薯等農作物,也適宜種植木薯、沙糖桔等經濟作物,更適宜大量發展圈養山地雞、養豬,種植反季節蔬菜等支柱產業。村把發展種養業作為脫貧奔康的一條重要途徑促進琵逕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幫扶單位、幫扶幹部出錢和利用互助資金的辦法,為幫扶對象購買種牛、種豬、種羊和雞苗等,解決貧困戶的生產啟動資金,並專門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常年跟蹤服務。至目前為止:一是扶持5戶貧困戶養豬13頭,現已出欄,每戶增收達到了4000多元;二是由縣扶貧辦和掛扶單位投資37萬元建起6幢養雞示範雞舍,以“龍頭企業+貧困戶”捆綁式幫扶,將雞舍租賃給貧困戶承包經營。目前,10個承包戶共養雞12萬隻,實現規模利潤24萬元,並安排20多個貧困戶勞動力打工,初步形成“大戶帶小戶、富戶帶窮戶”、“示範戶帶動貧困戶”的扶貧格局;三是由養牛合作社統一購買肉牛67頭,分別由38戶貧困戶飼養,預計每戶收益達5000多元;四是發揮特色,種植蔬菜。以發展蔬菜為主導產業,引進一個蔬菜的種植大戶,種植蔬菜100畝,帶動村幹部種植50畝,輻射村民零散種植100多畝。所種植的蔬菜由該老闆統一回收,形成“產、銷、供”一條龍服務的格局;五是種植和升級改造全村的油茶面積有1200多畝。

社會事業


慰問老人
慰問老人
該村地處梅嶺水庫下游,梅嶺水庫集雨面積0.7平方公里,設計儲水量47萬立方米,現常年存水量15萬立方米,僅可供給1000多畝水田耕作。對琶逕村委會至梅子勿村4.5公里公路進行硬底化建設,使沿線6個村小組1200多人受益;建設便民服務中心。目前便民服務中心建築主體工程也完成,正在裝修階段,很快就能竣工投入使用;進行水利“三面光”工程建設,解決該村農田灌溉問題。已投入100多萬元,對梅嶺水利進行“三面光”改造,從而解決輻射10個自然村,1000多畝農田以及惠及400多戶人的農田灌溉問題。四是解決群眾食水問題。幫助光明、聯豐等村小組安裝自來水管,使這些村的群眾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所有村民均已參加合作醫療保障。120戶建有沼氣池,長年使用沼氣。全村有泥磚房251戶,危房12戶,全村範圍通電、通電話、通電視。墟鎮到村委會已實現硬底化,但通往各自然村只有崎嶇不平的沙土路,對群眾生產生活和農產品的運輸有一定的影響。總的來說,然而,琶逕村群眾的生產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缺乏主導產業帶動。耕地分佈零散,不成規模;水庫年久失修,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益。豬、雞、鴨養殖主要是家庭散養供自用,沒有上規模的養殖場。農戶的物力、財力、勞動力比較缺乏,發展生產辦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