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尼特族的結果 展開
- 術語
- 神的記事本中術語
尼特族
術語
尼特族是NEET在台灣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中國大陸稱為家裡蹲或啃老族,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
尼特族漫畫圖
尼特族漫畫圖
可分為6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家庭溺愛型”及“收集狂熱”與一種“新neet族”。
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所需,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歷卻不懂自己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與前4種一樣,“搜集狂熱”也是研究者根據表面印象所取的名稱。顧名思義地看,“搜集狂熱”就是對搜集某項物品這個單一行為的病態執著,現階段的搜集狂熱者以各類科學探索行為或二次元周邊商品為主,時下流傳的叫法有“怪胎”和“御宅族”等等。儘管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因為不斷記憶的行為在有用性領域內獲得了為社會認可的成就,甚至得到被社會善待的契機從而走出NEET圍城,但實際上,這些憂鬱的搜集狂熱者竭力索求悵然若失的並非其他,和社會規範內的所有正常人相同,他們在個體不可逾越的範圍內拚命搜集的是名叫“幸福”的東西
參考:新尼特族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人口循環流動也令高等教育呈現低端化趨勢,倘若將我國中高等院校視為世界教育網路的一部分,那麼實在是一種堪輿的、廣域的退步。反之,諸子百家各歸各家,更是在重新上演文藝復興早期的問題。這種現狀使一些心靈不夠健壯的人也能得到超高端學歷,學歷及學術界從根本上開始質變,從而出現了恃驕neet族和對社會感到困惑的懷疑論NEET族等等,有別於造就neet族的各種界限模糊的心理因素(如上文分類),此種因素在NEET族的地域化生態中顯得尤為出類,也就是我國少年獨具的成長環境。
在所有人文科學落後的國家形態下,人類的幼年會如何度過,這個過程總能成為頗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對NEET族來說,關鍵點在於如何精準地從上班族與學生族之間實現跨越,如何從不為社會尊重的學生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優秀的社會棟樑,自我價值鏈條的斷裂是個中首因,在斷裂性社會生態的制約下,成長也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從而不停產生新的NEET族。這些不得不放棄自尊以換取某些生存必需品的懦弱少年,倘若認可其悲哀,也就無法不承認人類史上這黑暗一頁。
此種社會生態,除了使NEET族成之為NEET族、使其受各界不明就裡地責備、成為新式公共社會設施、飽經娛樂節目榨取剩餘價值之外,並沒有立場上的實際救援手段,猶如人類在進化旅途中各種不得已一般。這樣一來,即便是NEET族,也會思及生存適應問題,如何生存?如何在絕望中活下去?如何破除絕望、既不否定自身價值又獲得為人尊重的新價值?如同在險惡逆境中成長者一般的考量也浮現於NEET族腦際,基於被喚醒的強烈本能,NEET族少年們會為世界帶來何種變化呢?一切全看匍匐在地蓄勢進發的新NEET族作何決斷了。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業,除了本身沒有自生能力,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而家人的生活供應,並不能長久養到生命結束那天,會加速家庭經濟的危機,不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要救濟的人數也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也會呈現向下的趨勢。家庭氣氛連帶受影響,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賴在家,家人會擔心自己兒女的未來,除非是有錢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下一代,不然,多數家庭會產生爭吵,家庭不美滿,人的心理也會有改變。貧窮的情形,會讓社會犯罪率增加,偷竊搶劫的行為處處可見,治安不良的情形,破壞了社會秩序。
持續“尼特”的結果,往往惡化成“三不”——不結婚、不生育子女、不供養父母並依賴父母存活。原本應屬社會中流砥柱的十五到三十四歲一代,竟失去了活力,不但不肩負社會生產的主力,反成社會的負累。這不能不使各國政府擔憂。
據報道,英國女王11月初宣布,英國義務教育的年限提高到18歲。而拒絕政府培訓的“尼特族”,將會被罰款。新政策顯示,在新世紀中,要跟其他發達國家競爭,年輕人需要更多學校教育、企業訓練。該政策為英國近年來最大的教改政策。
近年來英國新生的許多工作機會,都讓教育程度更高、技術更好的外國人搶去。英政府估計,到2020年,英國所有的“低技能工作”都將消失,因此不僅要教育社會新鮮人,在職者的持續培訓也很重要。眼前英國大批“尼特族”面臨的困境,是政府急著推行改革的另一個原因。
目前,有10%16歲至18歲英國人口是尼特族,其中,有1%的人留在尼特族中超過兩年,即被認定為長期失業者。因此,英國政府規定從2013年開始,16歲的英國人有義務每周接受至少16小時與工作相關的訓練,除非已經每周工作20小時或上課超過一整天。
到2015年,同樣的義務要延伸到17歲青年,否則將被罰50英鎊(約750元人民幣),並留有不良記錄。當然,英國政府也提供給年輕人另一個“胡蘿蔔”。新訂的法案也規定,政府應提供足夠多的學徒機會,即到2013年每個依法要受訓的年輕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去受訓。另外,政府也鼓勵繼續升學,將提供補助金讓周薪不滿30英鎊(約450元人民幣)的貧窮年輕子弟,可以繼續升學。
15至24歲未升學與未就業人數,結果顯示約佔12.3%的台灣青少年為“尼特族”。學者認為,“尼特族”長期“家裡蹲”,不僅加重家庭經濟負擔,也不利於勞動市場新陳代謝。台灣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副教授李易駿說:“年輕人不婚、不育、不生、不養、不工作,究竟在做什麼?”他擔心這些抗拒職場的青少年會誤入歧途,成為治安隱憂。台北大學生物產業傳播及發展系教授陳玉華表示,“尼特族”拖延獨立,選擇讓父母養,造成家庭經濟負擔。但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一味將責任推給年輕人並不公平,“工作機會不多、學用不符都是問題”。為避免台灣“尼特族”問題日益惡化,島內有關方面宣布擴大推動“立即上工”計劃,即企業僱用初次尋職者,每人每月補助一萬元新台幣,期待藉此鼓勵“尼特族”外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