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疔瘡的結果 展開

疔瘡

疔瘡

徠疔瘡(hard furuncle)是好發於顏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本病開始有粟米樣小膿頭,發病迅速,根深堅硬如釘為特徵。因發病部位和形狀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紅絲疔”等名稱。現代醫學的“癤”屬本病範疇。疔瘡初起切忌擠壓、挑刺,患部不宜針刺,紅腫發硬時忌手術切開,以免引起感染擴散。疔瘡走黃症情兇險,須及時搶救,疔瘡如已成膿,應施行外科處理。

病因病機


● 疔瘡多因肌膚不潔,鐵木刺傷而妄施針挑擠壓,以致火毒乘隙侵襲,邪熱蘊結肌膚;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臟腑蘊熱,毒從內發;若毒熱內盛則流竄經絡,內攻臟腑則屬危候。現代醫學認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臨床表現


● 疔瘡初起為毛囊口膿瘡隆起呈圓錐形的炎性硬結,狀如粟粒,色或黃或紫,紅、腫、熱、痛,數日內硬結增大,疼痛加劇;繼而形成膿腫而硬結變軟,疼痛減輕,潰膿后膿腔塌陷,逐漸癒合。
● 如發生於四肢,患處有紅絲上竄的,稱“紅絲疔”(即急性淋巴管炎)。如見寒戰、高熱、神昏、譫語、頭痛、嘔吐為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中醫稱“疔瘡走黃”。

治療


● (一)針灸療法
● 1.刺灸法
● (1)治則:清熱解毒,行氣和血。督脈統率諸陽,故瀉身柱、靈台以疏泄陽邪火毒,兩穴為治療疔瘡之經驗穴;陽明多氣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陽明火毒;委中為“血郄”,刺血以清泄血熱。
● (2)隨證配穴:根據患部所屬經脈,循經取穴。生於面部屬陽明經者—商陽、內庭;屬少陽經者—關沖、足臨泣;屬太陽經者—少澤、足通谷;發於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經腧穴;發於足者,取手部同名經腧穴;高熱—十宣或十二井穴點刺出血;神昏—人中、中沖、內關;紅絲疔可從紅絲止點沿紅絲向起點點刺,泄惡血。
● (3)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 2.挑治法
● (1)選穴:脊柱兩旁尋找丘疹樣陽性點,或取心俞、脾俞等,或阿是穴。
● (2)方法:常規消毒,用三棱針或粗針挑取白色纖維樣物,每次取2~4處。
● (3)隔蒜灸法:將蒜片置於癤腫上,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灸之;每一癤灸3~10炷,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輕者灸3~4次痊癒,為防止複發應灸完1個療程,重者一般需2個療程。
● (二)對症治療
● 1.原發病灶處理
● 顏面、四肢有化膿性原發病灶者應立即處理,即時切開、引流,確保病情得到控制。
● 2.應用抗生素
● 如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為急性感染,應及時應用抗生素。有條件應在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實驗的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