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高血壓
妊娠合併高血壓
妊娠合併高血壓是指妊娠期出現血壓升高,是一種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為5%~12%。本病病因尚不明確,與母體、胎兒、胎盤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上可出現高血壓、水腫、頭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等癥狀。妊娠合併高血壓以藥物治療為主。妊娠合併高血壓的併發症包括腦卒中(腦梗死、腦出血),心臟病,腎衰竭,胎盤早期剝離,凝血功能障礙,HELLP綜合征(即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或胎死宮內,產後血液循環衰竭等,可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產兒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輕症患者一般可以治癒,中度患者可緩解不適的癥狀,重症者一般預后較差。
● 婦科、婦產科
● 妊娠合併高血壓病因尚未明了,該疾病多在胎盤娩出后很快緩解或治癒,很多學者認為該疾病的發生是母體、胎兒、胎盤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有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能夠完善解釋該病的發病機制。
●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妊娠合併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有:
● 初產婦或高齡產婦(≥40歲)。
● 體型矮胖、體重指數>35kg/m²。
● 中、重度貧血等營養不良者。
● 子宮張力過高(如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葡萄胎)。
● 有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糖尿病等病史者。
● 寒冷季節與高海拔地區。
● 有妊娠合併高血壓疾病史及家族史者。
● 妊娠合併高血壓的患者可出現血壓升高、蛋白尿、水腫、頭痛、視物模糊等癥狀。
● 血壓升高
● ● 血壓升高診斷的臨界值為18.7/12kPa(140/90mmHg),舒張壓較收縮壓的診斷價值大。
● 蛋白尿
● ● 常出現在高蛋白飲食后、精神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受寒、泌尿系統感染等。
● 顯性水腫與隱性水腫
● ● 顯性水腫是妊娠期常見的下肢可凹性水腫,與體位和組織結構有關,休息后或改變體位水腫可以減退。隱性水腫常在可見的水腫之前,主要表現是體重增加。
● 頭痛
● ● 頭痛多發生在前額,也可能發生在枕部。
● 視物模糊
● ● 主要表現為眼冒金星、視物不清,不能分辨手指。
● 確診妊娠合併高血壓主要依據實驗室檢查。
● 主要是為了了解血液有無濃縮、有無凝血功能異常,可輔助診斷。
● 主要是為了判斷肝、腎功能情況。
● 主要是為了了解是否有眼底改變,是反映妊高征嚴重程度一項重要標誌,對估計病情和決定處理均有重要意義。
● 主要是為了了解尿中是否有尿蛋白的存在,對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 醫生診斷妊娠合併高血壓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眼底檢查。
● 孕婦在未孕前或20周前,血壓(即基礎血壓)不高,而至妊娠20周后血壓開始升高≥140/90mmHg(18.7/12kPa)。
● 蛋白尿的出現常略遲於血壓升高,量微少,開始時可無。
● 最初可表現為體重的異常增加(隱性水腫),若體內積液過多,則導致臨床可見的水腫。水腫多由踝部開始,漸延至小腿、大腿、外陰部、腹部,按之凹陷,稱凹陷性水腫。
● 眼底的主要改變為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動靜脈管徑之比可由正常的2∶3變為1∶2,甚至1∶4。嚴重時可出現視網膜水腫、視網膜剝離,或有棉絮狀滲狀物及出血,患者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或突然失明。這些情況產後多可逐漸恢復。
● 妊娠合併高血壓需與慢性腎炎合併妊娠、妊娠期發生抽搐等疾病相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和眼底檢查等結果,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做出診斷。
● 妊娠合併高血壓的治療主要是根據病情進行抗高血壓藥物、休息、飲食等綜合治療。
● 輕度
● ● 休息:側卧位,保證充足的睡眠。
● ● 鎮靜:精神緊張者,可給地西泮2.5mg,每日3次口服或5mg睡前服。
● ● 密切監護母兒狀態:每日測體重、血壓及尿蛋白,定期做胎心監護及超聲,了解胎兒狀況。
● ● 飲食:充足的蛋白質、熱量,不限制鹽和液體,全身水腫者適當限鹽。
● ● 加強產前檢查次數,注意病情發展,如發展為先兆子癇,則立即收入院。
● 子癇前期
● ● 應住院治療,防止子癇及併發症發生。
● ● 治療原則:休息、鎮靜、解痙、降壓、合理擴容、必要時利尿,密切監護母嬰狀態、適時終止妊娠。
● 妊娠合併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噁心、視物模糊等癥狀,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妊娠合併高血壓疾病的併發症包括腦卒中(腦梗死、腦出血),心臟病,腎衰竭,胎盤早期剝離,凝血功能障礙,HELLP綜合征(即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或胎死宮內,產後血液循環衰竭。
● 嚴重影響母嬰健康,甚至造成孕產婦、圍生兒死亡。
● 妊娠合併高血壓治療后的效果與治療的早晚、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有關。
● 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對預后意義重大。
● 輕症患者多可治癒,中度患者可緩解不適的癥狀,重症者預后差。
● 合理飲食,增加營養,避免進食油膩的食物。
● 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 定期監測血壓,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 [1]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沈鏗,馬丁。婦產科學(第3版八年制).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