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工學團

山海工學團

1931年春,陶行知從日本秘密返抵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以"不除庭草齋夫"的筆名在《申報》副刊《自由談》發表雜文,猛烈抨擊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提出 "安內必先攘外"的聯合一致對敵的主張。揭露蔣介石"民入地獄,自造天宮";痛斥反動派"忍看山河碎,他自有本事,會殺親姊妹"。他創辦了"自然學園","兒童科學通信學校",組織人編輯出版了"兒童科學叢書"和《兒童科學活葉指導》,發起"科學下嫁"運動。並以小說體的形式,寫了《古廟敲鐘錄》一書,闡述他的工學團的教育主張。

學團成立


1932年10月1日,在上海寶山大場附近,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山海工學團"正式誕生,以後又創辦了"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團"等,"山海工學團"首創"小先生制",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影響遍及全國及東南亞。 1933年春,陶行知將原作《鋤頭舞歌》中加上了"光棍的鋤頭不中用,聯合機器來革命"的新的一段,這表明他已經認識到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同年7月,他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表明他已經成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學團發展


1935年,上海黨中央局被破壞后,陶氏作為非黨共產主義者的代表之一,宣傳隊對共產黨的主張和共產主義世界觀。國難日深,為解除國難,救國救民,他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組織"國難教育社",支持組織"新安旅行團",倡導大眾歌曲和大眾唱歌團,推行國難教育。
抗日戰爭爆發后,山海工學團被迫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