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井

淘井

淘井,拼音是táo jǐng。淘,字義為從深的地方舀出泥沙或污水。淘井是北方農村人工挖井的代稱。又分挖新井和淘舊井兩種形式。一般農村家庭都習慣在自己家中淘上一口井。淘舊井一般都是因為乾旱水位下降,方法基本一樣,但是比較危險。

目錄

正文


淘井,又分挖新井和淘舊井兩種形式。一般農村家庭都習慣在自己家中淘上一口井。每當需要淘一口新井,主家都會找幾個小夥子和一個有經驗的淘井人,先是選址,而後畫上井口尺寸。井口尺寸一般都在直徑60公分左右,也就勉強能蹲下一個人。淘井的人一邊挖土一邊往上遞筐子,越往下挖井筒越粗,基本呈三角燒瓶狀,待挖到一定的深度,井口支上二人擰(一種兩人搖把的轆轤),在轆轤的左端,纏上一根粗繩,根據需要確定拉繩人數。轆轤的右端繫上一根粗縆,繩和縆反向纏繞固定在轆轤的橫橕上。粗縆的下端有一個掛鉤,掛鉤上把一個底部呈尖錐形的鐵榼簍固定結實。再從二人擰支架的橫橕上繞過轆轤搭過一條膠皮帶,用它來控制轆轤的下降速度。井下的人一個示意,同時起身緊貼井傍站立,井上搖把的人一聲“下去嘞”,拽繩的人一邊蹬著繩子一邊面向轆轤慢慢往下送榼簍。榼簍下到井底,淘井人兩手把緊榼簍,把榼簍口對準摟松的渣土上,一隻腳邊踹榼簍邊喊一聲“上”,藉助井上人的力量,搲起滿滿一榼簍渣土,同時緊貼井壁站立,搖把的人使勁搖,拉繩的人背向轆轤肩套繩子使勁拉。渣土上來後由井口的兩個人負責清倒到一旁。待挖到礓疙瘩猴(北方地下水表層里的一種不成形的亂石)以後,特別是挖到見水后,井下的人要穿上雨衣,喝上幾口白酒,以防井水拔涼落下毛病。等到榼簍刮水刮不迭的時候,井也就淘得差不多了。最後,砌好井口淘井就算完工。淘舊井一般都是因為乾旱水位下降,方法基本一樣,但是比較危險。由於多年的水位升降的沖刷,這樣的井井筒都很大,有的會有很大的滂坍,極其容易塌方,一般都是挑選更有經驗的老手,隨時觀察井下的任何動靜。
典故
宋,蘇軾 《東坡志林‧記夢參寥茶詩》: “昨夜夢參寥師攜一軸詩見過,覺而記其《飯茶詩》兩句云: ‘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夢中問: ‘火固新矣,泉何故新?’答曰: ‘俗以清明淘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