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為大理白族民居中另一種常見的型式。與三坊一照壁不同點在於去掉了正房面對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間下房的一坊,圍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同時在下房兩側又增加了兩個漏角小天井,故名為四合五天井;四坊多為三間二層(廂房、下房也有一層的),但正房一坊的進深與高度皆大於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東、南,在四個漏角小天井中必確一個用於大門入口,設門樓,亦多朝東、南。人民街503號趙宅即為較典型的一例。此例中間天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各坊相交結構上皆用“頭梁合抱柱”,主房及大門皆斜朝東南向。人民街502號賴宅則中間天井稍小,結構上採用相應的照面粱榫卯組成“跑馬轉角樓”,主房與大門亦斜朝東南。
人民街499號蔣宅的四合五天井建於坡地,將下房一坊的兩層下跌,一層面對街道作鋪面,二層面對天井,處理很好。此例東北邊廂房一坊作二層與主房一坊近似同高,而西南邊廂房一坊作單層與下房一坊近似同高,處理比較自由靈活,一來可能與經濟有關,二來對迎風更有利。
地處農村的紅星大隊隊部(原李宅)也是四合五天井,下房一坊單層,主房及大門朝南。看來由於原戶主較富裕,用地較寬,故四角小天井較大,通風采光較好,且將西邊廂房作成可穿通的花廳,其西面外設一較大的花園。此例屬四合五天井的變異,也說明經濟狀況對民居平面形式的影響。
四合頭也是四合五天井的一種變化形式,即除中間大天井外,四角小天井全部或大部取消。正房一坊由三開間變成五開間,稱為五間跑馬樓(下房一坊亦可如此)。不作漏角屋,兩端的開間與廂房靠攏。先鋒街工農巷14號牛宅主院即有此意。此例為麗江保留至今比較古老的民居之一,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年。距七一街星火巷55號李宅亦可看作在緊張的地段運用四合頭形式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