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黑色星期一的結果 展開
黑色星期一
股市事件
黑色星期一是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股災。當日全球股市在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帶頭暴跌下全面下瀉,引發金融市場恐慌,及隨之而來198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
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
黑色星期一[股市事件]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
當日悉尼股市首先開市未見異動。
香港時間早上10時,香港股市準時開市,惟恆生指數一開市即受紐約影響恐慌性下瀉120點,中午收市下跌235點,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點,收市報3362.39 (超過 10%),各月份期指均下跌超過300點跌停板。
受香港暴跌的影響,各亞太地區股市全面下瀉,效應並如骨牌般隨各時區陸續開始擴展至歐洲市場,最終繞地球一圈回到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幅下跌508點 c語 20%)。
英語:Black Monday
整個1987年10月下來:
香港: 10月20日清晨,香港聯交所宣布10月20日至10月23日歷史性地把股市及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10月26日,恆生指數重新開市后全日下跌1120.7點,跌幅達 33.3%,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單日跌幅。全月下跌 45.8%。
悉尼: 全月下跌 41.8%
倫敦: 全月下跌 26.4%
紐約: 全月下跌 22.6%。10月19日的跌幅是紐約股市歷史上第二大單日跌幅(最大單日跌幅是1914年12月12日: 單日跌 24.4%;最大單日下跌點數是2001年9月17日: 單日跌 684.81點)
多倫多: 全月下跌 22.5%
除香港停市外,其他在該星期仍開市的市場都定下交易限制,讓電腦系統有足夠時間清理交易,這讓聯儲局和各國中央銀行有足夠時間把大量資金(liquidity)注入市場,舒緩市場的恐慌情緒,避免了不斷的恐慌性下跌和可能隨之而來的金融崩潰。
事後金融界人士都認為股災把當年過高的股價和市值一次性從市場中消除。
很多人在股災后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敗(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1986年,美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變為緩慢發展。直接導致經濟放緩爆漲停止的“軟著陸”。1987年緩慢地過去了,似乎經濟衰退的恐懼並沒有馬上爆發。股票市場在1987年8月到達了頂峰。接著連續數日,市場大面積下滑。8月,觀察員警告,技術分析表明,市場此時處在一個循環,然而這種說法沒有被廣泛認同。
股災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論,主要認為股災成因包括: 程式交易、股價過高、市場上流動資金不足(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最多人認同的理論是股災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電腦程式實時計算股價變動和買賣策略,在1970年代末漸在華爾街盛行,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時買和賣。股災后很多人說電腦程式看到股價下挫,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設定的機制加入拋售股票,形成惡性循環,令股價加速下挫,而下挫的股價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拋售股票。也有人認為股災前的股市暴漲是由程式交易引起(上升原理相同,股價方向相反而已),而因此造成的股價過高現象引致股災。
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謂投資組合保險,就是當市場下滑時,為止住損失,就賣掉股票。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得有潛在的接盤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盤者都消失了,投資組合保險的操作方式將股價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資組合保險依靠的是幾乎沒有限制的資金流動性,但流動性並不總是存在的,資金的流動性有時會幹涸。在每個人都想賣出時,這樣的投資策略是不可行的。
經濟學家Richard Roll認為市場全球化是主因,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國盛行,但沒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大利亞股市卻在帶頭下挫,因此是因為市場全球化令在一個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動在一天內蔓延全球股市。
有理論認為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衝突是原因: 當時美國當局希望讓美元升值來壓抑通脹,因此貨幣政策的緊縮來得比歐洲貨幣政策的調整快,結果令市場對與美元掛鉤的港元信心下降,令香港股市首先崩挫,再漫延其他市場。
Jude Wanniski認為在股災前七大工業國組織中止Louvre Accord,令美元兌日元和西德馬克的匯價不再有保持穩定的保證,也是令市場失去信心而從股市撤資的原因。
另一理論認為1987年英國風災是股災原因之一: 1987年的風災發生在10月16日(股災前的星期五),期間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倫敦嚴重受災,很多倫敦的經濟和金融業人當天都無法上班,而當時並無網際網路交易,導致大量未平倉的交易無法在周末前交割,令有關未平倉交易要渡周末,這令市場人士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