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蝕

溶蝕

塔中地區岩石及原油的稀土元素分析、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儲層流體包裹體測溫證實了深部流體的存在·盆地基底以下的深部流體通過深大斷裂及火山活動進入盆地內,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對碳酸鹽岩儲層進行溶蝕和交代,使碳酸鹽岩儲集層的孔、滲結構發生改變,從而形成深埋改造型的優質碳酸鹽岩儲層。塔中西部地區沿大斷裂及火山活動區發現的螢石礦帶是深部流體作用的產物,是塔中45油田的主要儲集層類型·深部流體的來源及活動範圍與深大斷裂以及火山活動密切相關,深大斷裂以及火山岩發育區可以作為尋找深部流體改造型儲層的標誌.

形成原因


運用流動液相水-岩反應實驗裝置,在不同埋藏成岩作用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以稀乙酸為介質,對不同礦物組成的碳酸鹽岩的溶解動力學實驗證明:碳酸鹽岩隨埋藏深度的增加,其溶蝕程度和溶蝕速率也隨之增加。相比較而言,在深埋藏條件下,由於方解石的溶蝕速率小於白雲石的溶蝕速率,因此白雲岩灰岩有更快的溶蝕速率。另外由於選擇性溶蝕作用,相對而言,過渡類型的岩石比礦物成分較純的灰岩和白雲岩有著較高的溶蝕速率。實驗結果表明,在埋藏條件下,白雲岩溶解生成的次生孔隙將比其在灰岩更為發育,過渡類型的岩石比礦物成分較純的灰岩或白雲岩也更為發育。

相關


它是塔中45油田的主要儲集層類型·深部流體的來源及活動範圍與深大斷裂以及火山活動密切相關,深大斷裂以及火山岩發育區可以作為尋找深部流體改造型儲層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