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貼畫

中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綉,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該畫色彩豐富鮮艷,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中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

定義


布貼畫
布貼畫
布貼畫,底子多用白色,也可用其他顏色,視所要表現的內容而定。布貼畫色彩豐富鮮艷,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和絲綢剪貼畫相近似僅原料有別。

延川地區


它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美術畫鄉”的延川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位於延安以東的黃河岸邊,受鄂爾多斯草原的影響和蒙漢民間藝術相互滲透,其民間傳統藝術具有獨特魅力。延川人在當地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延川布貼畫所表現的內容,有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追求沉著和濃烈的色彩,在大膽誇張的畫面之中開拓新意,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延川人著裝戴飾,喜歡紅、黃、藍、綠,布貼畫充分反映了當地民眾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心靈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塊塊不同形狀的布塊,便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布貼畫,使之折射出當地固有的民族社會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和審美觀所賦予的光彩。

製作材料


鳳尾紗色板
鳳尾紗色板
鳳尾紗:是一種染經織緯的棉布,其上有呈條帶形的暈染圖案,它的顏色由淺入深,有一種漸變的效果,鳳尾紗是北京特有的一種紗,像鳳凰的尾巴一樣美麗,所以稱鳳尾紗;鳳尾紗這種原材料的運用,使得絲綾堆綉工藝更加錦上添花。它與其它的絲織物比較起來色彩更加豐富,用這個鳳尾紗作材料,在其他堆綾工藝中還沒有見到.
粗布: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
純色棉布、各種印花棉布、絲綢、綾等

內容


布貼畫與當地群眾的生活關係密切,如:農家婦女用各種顏色的碎布頭剪貼虎頭、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綴納在兒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貼成“魚戲蓮”裝飾在新婚男女的枕頭上。

用途


布貼畫自然流暢、工藝精美、情趣各異、風格獨特,適合於裝飾不同居室、場所。它作為室內裝飾品和藝術禮品,在國內外備受歡迎。
62米巨幅布貼畫《愛我中華》
62米巨幅布貼畫《愛我中華》
工藝布貼畫是一種古老技藝上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品,用布料的天然紋理和花紋,將工筆畫用布貼的形式表現出來。工藝布貼畫,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全部選用優質布料,手工精貼而成。
四川成都李治先生長達60米長卷布帖畫“愛我中華”反映56個民族傳統文化風情與自然風光。該畫卷充滿了濃厚民族風格習俗,文化內涵較之深,構成了一幅浩瀚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該作品純手工製作、造型美觀、工藝精緻、精細、風格特巽;作品有美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和收藏價值;
“愛我中華”這部作品在當今布帖畫之中屬於手工工藝美術布帖畫之極品,挑戰了從唐代至今無長卷布帖畫的難題(可申報吉尼斯紀錄),攻克了許多布帖畫無法解決的難關目前市場無,未來藝術品市場看好,作品有較大升值潛力,是藏家理想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