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高良姜的結果 展開

高良姜

藥物

高良姜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高良姜屬於熱性葯,味辛。歸脾、胃經。高良姜的化學成分包括揮髮油、二苯基庚烷、黃酮等,揮髮油和黃酮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高良姜中,高良姜素的含量不能少於0.70%。

簡介


● 正名:高良姜
● 英文名:Gaoliangjiang
● 拉丁名: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
● 別稱:高涼姜、小良姜、膏涼姜、良姜、蠻姜、海良姜、佛手根

功效與作用


● 高良姜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高良姜具有抗炎、解熱、鎮痛、止瀉、止嘔、利膽、抗病毒、抗氧化、抗腫瘤、抗缺氧等作用。
● 高良姜可以用於治療脘腹冷痛、噯氣吞酸、胃寒嘔吐等。
● 目前,高良姜還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隆起糜爛性胃炎,以及膽道術后肝膽管結石。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高良姜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高良姜。
● 如果您正在服用阿托品、番瀉葉等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服用高良姜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高良姜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高良姜


● 高良姜可煎汁服用,也可入丸、散服用,用藥時要聽從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高良姜的每日常規用量為3~6克。
● 外用時,取適量高良姜和全蠍研成細末,塗抹患處可治療風牙疼痛、腮頰腫痛。
● 高良姜可泡酒使用。
● ● 高良姜酒:和藿香配伍泡酒,有理氣止痛、暖胃散寒、芳香化濁的作用,可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霍亂吐瀉等。
● ● 佛手開郁酒:和佛手片、青皮、陳皮等中藥配伍,有溫中止痛、寬胸解郁、行氣開胃的功效,可用於不思飲食、胃寒脹痛不適、胃脘氣滯作脹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和阿托品、番瀉葉等藥物同時服用。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高良姜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高良姜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高良姜無毒。但動物實驗表明,高良姜有一定的毒性,中毒后動物無法自行恢復正常體位。如果需要長期服用高良姜,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高良姜


● 高良姜的道地產區是廣東省湛江市,雲南、海南、廣西等地也有分佈。
● 高良姜:為稍稍彎曲的圓柱形,有分枝,顏色為棕紅色至暗褐色,表面有灰棕色的波狀環節和細密的縱皺紋,一面有圓形的根痕。質地堅韌,不容易折斷,斷面為纖維性,多為灰棕色或紅棕色,斷面約有1/3為中柱。高良姜氣芳香,味道辛辣。好的高良姜為紅棕色,分枝少,香味濃郁,味道辛辣。
● 高良姜飲片:為不規則或類圓形的薄片。外表皮為棕紅色至暗棕色,切面為灰棕色至紅棕色。外表面有時可以看到鬚根痕和環節,切面外緣的顏色比較淡,可以看到許多散在的筋脈小點,中間為圓形,約佔切面的1/3。高良姜飲片氣味芳香,味道辛辣。好的高良姜飲片切面為紅棕色,質地堅實,為粉性,香氣濃郁。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含高良姜的中成藥有哪些


● 良附丸:具有理氣、溫胃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胸腹脹滿、脘腹疼痛、吐酸。
● 牙痛藥水:具有防蛀、殺菌、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牙齦紅腫、神經牙痛、蟲蛀牙痛、風火牙痛等。
● 祛風膏:具有舒筋活血、化積消脹、破瘀止痛、追風散寒的作用,可治療四肢麻木、筋骨拘攣、筋骨酸痛、胃脘脹痛、寒性痢疾、肚腹寒痛、腰背痛疼痛等。
● 九氣心痛丸:具有散寒、止痛、理氣的功效,可治療癥瘕積聚、胃脘疼痛、兩脅脹痛。

高良姜和乾薑功效一樣嗎


● 高良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乾薑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兩者都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均可治療脘腹冷痛、脾胃虛寒。
● 高良姜和乾薑的功效還有不同的地方。
● ● 高良姜還能和胃止嘔,可治療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 ● 乾薑還能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可治療亡陽厥逆、脈微欲絕、形寒肢冷、寒飲喘咳等。

用藥誤區


● 誤區:高良姜可以治療風寒感冒
● ● 高良姜並不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高良姜屬於溫里葯,功效為散寒止痛、溫胃止嘔,多用於治療脘腹冷痛、噯氣吞酸、胃寒嘔吐等。而生薑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因此,用藥前一定明確藥物的功效及應用範圍,不可以混淆亂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