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聖寺塔
古城高淳的標誌性建築
保聖寺塔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淳溪街道,俗稱四方寶塔,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239年),系孫權為其母延壽祝福而建,是南京地區現存最早的佛塔之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保聖寺塔屬於早期的寶塔建築形制,四方形寶塔別具一格,在中國僅有兩座,保聖寺塔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宋代以後的古塔多為六角形或者八角形,而保聖寺塔為四角形塔,建築形式非常奇特,可謂別具一格,是宋明之間木檐樓閣式塔轉變為仿木結構重樓式磚塔的典範之作,融合了宋代南北方古塔的建築技術,正所謂“近看似玉筍拔地,遠眺若健筆凌雲”。
保聖寺塔造型為四方七級,磚木結構樓閣式,總高33.5米。塔的底層外設檐廊而依附塔身,外觀給人以穩重端莊之感。底層塔屋內四面,共安磚雕佛十二尊。各層翹角,懸有銅鐘,悠揚的鐘聲隨風傳送。塔身似健筆凌雲,氣勢雄偉。歷代的地方官吏視該塔為鎮縣之寶,民間則將其排名高淳四寶之首。
保聖寺塔
現存塔為宋紹興四年(1134年)重建。塔四面七級,俗稱“四方寶塔”,為磚身木檐樓閣式,通高31.5米。塔身無座,底層圍有外廊,每層均腰繞外檐及平座,底層和七層四面辟門,其餘均相對開門,門位各層上下相閃。因塔身逐層遞收,加上腰檐平緩,剎尖高聳,使古塔形狀挺拔而纖秀。雖經明、清兩代多次修整,現大部分構件仍為宋代遺物。
四方寶塔
該塔為佛寺內主體建築,四方七級,磚木結構,樓閣式,總高33.5米。塔的底層外設檐廊依附塔身,外觀給人以穩重端莊之感。佛教最初以塔為佛的偶像,於是圍繞塔身設檐廊,作頌經禮拜的場所。塔內逐級置梯折上,塔壁一至七層四向設壺門,其餘二至六層為減少風對塔身的阻力,門位隔層相閃開洞,造型可謂別具匠心。塔檐由下而上逐級遞收,屋面翼角緩緩起戧。每層塔壁腰檐、磚制斗拱、出二挑華拱承挑平座於塔身之外,其上四周豎立木製欄桿,形成迴廊周匝,遊人可憑欄遠眺,飽覽湖光山色。塔頂部之寶頂,由覆缽、露盤七重相輪組成。構件均以生鐵鑄造,重約3.5噸,高6.36米。保聖寺塔亭亭玉立,近看猶如竹筍拔地而起,遠眺若健筆凌雲,千百年來,它被頌為“四方寶塔一字街,倒栽柏樹石牡丹”高淳四寶之魁。登臨此塔有“介厄避難,靈驗甚眾”的傳說,因此,舊俗一般不輕易讓人登攀。以往攀登者僅本邑縣令,代表一方百姓,一年只登一次,為祈祝風調雨順、平安吉慶。以後平民也仿效登塔“許願”,祈盼帶來祥瑞和財運。
保聖寺塔
保聖寺塔園佔地4700多平方米,四周砌以古典圍牆,出入口建起了門廳,院內建有六亭及雲龍閣供遊人休憩。塔園南北長廊里,陳列著縣內收集的100多件古代碑記和石刻,遊人可欣賞各類珍貴文物圖片展、石刻藝術。摩挲碑文,神馳遠古,不由人生髮出對歷朝興衰的無限感慨。園內數百種名貴花木,可謂春有紅櫻爭艷,夏有玉蘭吐芳,秋有丹桂飄香,冬有臘梅怒放。置身其境,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四方寶塔
當時高淳東門外有一仙人洞,洞中住一許氏道君,因看破紅塵,獨自修鍊,求入仙之術,並在洞前栽上各種奇花異草,將洞取名“許仙洞”。
某年臘月初七,紛紛揚揚下了一場大雪。次日清晨,許見洞內菊花仍惹人喜愛,洞外卻一片銀白世界。洞前梅花盛開,吐放清香。此刻不覺心血來潮,煮上一鍋“臘八粥”,暖上一壺“百花酒”,邀來淳溪鎮姓陳名亦君的好友對酒弈棋,作詩取樂。酒至七分,許對陳說:“敝處花草園勝似仙境,看來對先生有無限樂趣,不知先生將如何謝我?”亦君此時正醉意上升,便憤憤回道:“此花草園並非你一人所有,明日我要改名陳仙洞”。這樣,你一言他一語,不覺弄假成真,雙方動手動腳,道君抓起酒壺將亦君打傷。陳道一聲“縣裡不會府里會”,即拂袖而去。亦君滿腔怒氣,徑投縣府而去。因酒醉路滑,一頭撞在孫母外出賞景的座轎上,孫母揭簾探身一看是個醉漢,便喝令隨從將陳捆綁。亦君經這一嚇,酒化作冷汗,醉意全消,覺察這老婦來頭不小,忙低頭認罪,變得彬彬有禮,詞語文雅。孫母細看是一位文人,便詢問其故,並令其作嚮導,直奔許仙洞賞景。再道亦君走後,道君獨飲悶酒,不覺酩酊大醉,便關上園門進洞休息。孫母乘轎由於路窄坡滑,行動緩慢,亦君先到一步,見花園門緊閉,便大聲吆喝,令道君快滾出來迎接。道君見門外亦君單身,后隨一幫人。心想定是來報復的,便一手開門,一手操起撐門杠,朝亦君打去。亦君被打昏在地,適逢孫母趕到,喝令“拿下此畜牲“。道君聽眾隨從高呼“國太”和“遵命”之聲,“啊”的一聲昏倒於地。隨從們看到許已昏厥過去,怕孫母受驚,即轉身將她扶入洞中休息片刻,爾後又觀賞了一番園景,並挖了些奇異花草,離別時已黃昏辰光。而倒在道旁之二君,早被孫母遺忘。
四方寶塔
保聖寺塔,位於縣城東郊,是至今我省保存歷史最久的兩座方塔(另一座為常熟崇教寺方塔)之一,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貫休於龍城山擴建寺院,將塔取名“龍城寺塔”,宋祥符年間改名保聖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內原有山門、大殿、客堂、廂房、齋房等建築,並塑觀音、文殊、普賢、護法神、羅漢等五十一身,后皆毀於兵火,唯塔倖存。現塔據清《重修寶塔碑記》及塔基磚銘所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邑人劉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維修,明崇禎十年(1637年)經徐一范、葛奇祚等倡修后,遂將該塔作為寺院內的藏經閣。此後幾經修繕,古塔方得保存。
四方寶塔舊影
文物保護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進一步加強,寶塔作為一方重點文物於1986年得到修繕,使纖秀挺拔的塔身更加堅固。以塔為中心的保聖寺塔園佔地4700多平方米,四周砌以256米的圍牆,出入口建起了門廳,院內建有六角亭及雲龍閣,作為遊人休憩場所。南北圍牆長廊里,還陳列著本地收集的100多件碑記、石刻,民俗用品和高淳出土精品文物圖片展。遊人至此,欣賞碑文,神馳遠古,會油然生髮出對歷朝興衰的無限感慨。塔園內還栽種了數百種名貴花木,正可謂春有紅櫻爭艷,夏有玉蘭吐芳,秋有丹桂飄香,冬有臘梅怒放。置身其境,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如今,對外開放的保聖寺塔,常年迎來眾多慕名觀瞻的遊客,人們入園站在塔下仰望塔身,只見飛檐蔽日,翹角凌雲,塔剎挺拔,直衝九霄。各層翼角所懸銅鈴,鈴聲如環擊佩鳴,聲聲入耳,令人心馳神往。據說佛塔風鈴因人施鳴,迷者聞之百感交集,行惡即止;智者聽之朝善而行,倍加珍惜時光,順梯登臨頂室,朝窗舉目四望,淳溪古鎮公路縱橫密如蛛網,市區幢幢高樓聳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南固城、北石臼,波光粼粼,湖邊花山、游山姿容秀麗,東面田野風光也歷歷在目。登高觀景,倍覺心胸開朗,意境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