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院生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冰川室主任,研究員

徠李院生,男,1956年5月出生,籍貫內蒙古烏蘭察布卓資縣,農工民主黨黨員,大學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1974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冰川室主任,研究員。從1996年-2005年,李院生同志5次赴南極執行考察任務,其中,4次執行南極內陸冰蓋考察任務,1次執行埃默里冰架考察任務。曾經擔任中國第14次、第15次、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考察隊隊長,擔任第19次南極考察隊中國首次南極埃默里冰架考察隊隊長,擔任第19次、第21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助理。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部等授予的“南極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先進個人”、極地中心授予的“先進工作者”、“十佳考察隊員”等榮譽稱號,榮立國家海洋局二等功。

個人信息


李院生,男,1956年5月出生,籍貫內蒙古烏蘭察布卓資縣,農工民主黨黨員,大學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

個人經歷


李院生
李院生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
李院生同志不僅是計劃的起草人、主要組織者,也是計劃的執行人。從起草計劃開始就全身心投入,起草制定了14次隊、15次隊、21次隊內陸考察的計劃,並認真細緻地進行出發前的每一項準備工作。在野外作業期間,膽大心細,遇到最危險的關頭都身先士卒。在第15次南極考察中的內陸冰蓋考察期間,當時海冰情況不好,他駕駛拖最重一輛雪橇的雪地車走在前面,在過一個潮汐縫、壓踏海冰的時候果斷加速衝過去;在過俄羅斯站後面的大坡時駕駛雪地車作為引導車,將所有重型雪橇安全送過了超過30度坡度的陡坡。特別是在21次隊內陸考察期間,李院生同志嚴格按照安全規定指揮,正確判斷情況,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局面,克服了負載重、人員心理波動、隊員在接近南極冰蓋最高點區域時發生的急性高原反應、氣候惡劣、設備故障等等困難,果斷啟動國際緊急救援將病人送至安全地點,在黨支部戰鬥堡壘的支持下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衝擊冰穹A最高點的任務,並帶領內陸隊整編隊安全返回到中山站。本次內陸考察行動的成功是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了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的重要標誌,李院生同志在這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榮立國家海洋局二等功,並在中南海紫光閣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接見。
李院生同志主要從事南極冰蓋雪冰化學過程與冰芯氣候記錄的研究,他作為負責人承擔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第二申請人承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承擔了國務院批准的中國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建設前期調查任務,並以現場科考負責人的身份承擔了多次南極現場考察科研任務。
在中國首次埃默里冰架考察中,他帶領隊員建立了中國埃默里冰架冰川學觀測系統,鑽取了302米冰芯,是至今為止國際南極冰架研究中獲取的最完整、質量最好的一支冰架冰芯,開闢了中國南極科學研究的新領域。
他豐富和發徠展了我國南極內陸冰蓋雪冰研究野外工作方法、雪冰化學痕量分析採樣容器的實驗室清洗程序和野外取樣規程、低溫冰芯實驗室冰芯切割規程和分樣方法等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規範。建立起了潔凈的冰芯切割實驗裝置。建立了中山站-Dome A路線標識系統、採集了系統的表面雪樣、首次實測獲得了冰穹A最高點-58.4℃測量值、統計了路線雪丘數量、在冰穹地區鑽取了數支淺冰芯等。採集了2個航次的內陸冰蓋和1個航次的低層大氣樣品和雪層中大氣樣品分析,獲得了氟里昂、氧化亞氮、甲烷、二氧化碳和大氣中CO2的碳穩定同位素的全球緯度分布圖譜,得出一個重要發現是南極冰蓋低層大氣中氟里昂含量隨海拔增高而增高,且高於中低緯度區域10%,該成果已發表在2001年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李院生還充分利用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的基礎條件,先後與日本、美國等國的冰川學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目前,李院生是幾個國際極地科學計劃科學委員會成員,如SCAR新推出的南極冰下湖(SALE)計劃和國際冰芯科學協作組織(IPICS)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