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是因感染致病原引起的一種淋巴管疾病。常見的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菌通過皮膚黏膜裂傷、手術切口或局部化膿性感染灶(癤、手部感染及足癬等),經組織淋巴間隙進入淋巴管感染所致。淋巴管炎急性發病表現為傷口附近出現紅線、局部硬腫壓痛,伴有發熱、惡寒、乏力等全身癥狀;慢性則表現為慢性淋巴水腫、皮膚及皮下組織增厚,可成為永久性肥厚性纖維樣變。淋巴管炎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他治療。淋巴管炎的炎症可導致皮膚病變,炎症蔓延可引起淋巴結炎,若感染不能控制時,會進一步發展為菌血症甚至敗血症。淋巴管炎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后多數急性患者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轉為慢性則較難治癒。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外科、皮膚性病科

病因


● 淋巴管炎常見的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菌通過皮膚黏膜裂傷、手術切口或局部化膿性感染灶(癤、手部感染及足癬等),經組織淋巴間隙進入淋巴管感染所致。

癥狀


● 常見於四肢,尤其好發於下肢。
● 急性發病表現為傷口附近出現紅線、局部硬腫壓痛,伴有發熱、惡寒、乏力等全身癥狀。
● 慢性則表現為慢性淋巴水腫、皮膚及皮下組織增厚,可成為永久性肥厚性纖維樣變。

檢查


● 淋巴管炎主要依靠血常規、膿液細菌培養、病原學及血清學抗體檢測等幫助確診。
● 血常規
● ● 主要檢查有無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等異常。
● 膿液細菌培養
● ● 通過穿刺或活體組織切片判斷病變的性質等相關異常情況。
● 病原學及血清學抗體檢測
● ● 主要用於確定有無絲蟲感染。

診斷


● 醫生診斷淋巴管炎,主要依據病史、臨床癥狀以及血常規、膿液細菌培養、病原學及血清學抗體檢測等。

病史

● 發病前多有手足部疔瘡、足癬或皮膚破損感染史。

臨床癥狀

● 常見於四肢,尤其好發於下肢。
● 急性發病表現為傷口附近出現紅線、局部硬腫壓痛,伴有發熱、惡寒、乏力等全身癥狀。
● 慢性則表現為慢性淋巴水腫、皮膚及皮下組織增厚,可成為永久性肥厚性纖維樣變。

血常規

● 可見白細胞計數增多以及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提示有感染。

膿液細菌培養

● 可檢測出相關的病原菌類型。

病原學及血清學抗體檢測

● 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可檢測出微絲蚴和成蟲。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如靜脈炎)也可能會出現皮膚腫脹等類似的癥狀,容易與淋巴管炎混淆。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癥狀以及血常規、膿液細菌培養、病原學及血清學抗體檢測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目前淋巴管炎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他治療。

藥物治療

● 若有原發感染,比如癤、足癬、急性蜂窩織炎等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灶。
● 未形成膿腫時可使用青霉素、頭孢菌素、磺胺類抗生素控制感染。
● 可進行葯敏試驗,根據葯敏試驗結果選擇抗菌藥物,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手術治療

● 主要適用於形成膿腫者,需手術切開引流。

其他治療

● 局部可用硫酸鎂濕敷或熱敷及理療等。
● 絲蟲病應根據絲蟲的分類及疾病分期採取相應治療。

危害


● 淋巴管炎可導致皮膚病變,炎症蔓延可引起淋巴結炎,若感染不能控制時,會進一步發展為菌血症甚至敗血症。

預后


● 淋巴管炎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后,多數急性患者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轉為慢性則較難治癒。

預防


● 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不接觸污水等污染物。
● 若有皮膚破損,應及時消毒處理傷口。
● 積極治療足癬、潰瘍、癤腫等疾病。

參考文獻


● [1] 黎介壽,吳孟超,黃志強。普通外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
● [2]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3]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