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漢語成語

徠囫圇吞棗,是一個成語,拼音是hú lún tūn zǎo。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岩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意思是把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多用於貶義。

基本信息


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
【成語】:囫圇吞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簡拼】:hltz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元・白珽《湛淵靜語》:“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個棗也。”
【示例】: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近義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徠【語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

成語典故


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 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