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實

脾實

脾實是一種病症名,是由於脾臟或脾經邪氣盛實所致的病證,多屬濕熱困脾或瘀血停滯而發病。

簡介


● 英文名稱:Spleen Excess
● 又稱:脾氣實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脾實者,為脹滿氣閉,或為身重。(《景岳全書》)

名詞解釋


● 邪氣盛實,壅滯於脾的病理變化。

百科解讀


● 脾實,指脾為邪氣所壅滯,多由飲食積滯所致。

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 脾位於腹中,在膈之下,與胃相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脾胃之間為表裡關係。
● 脾在體合肉,脾氣是否充盛,決定肌肉是否豐滿;脾主四肢,脾氣足則肢體活動有力;脾之華在唇,唇的豐滿潤澤程度可以反映脾氣的強弱;脾在竅為口,飲食口味的感知,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在志為思,主思慮,思慮過度則傷脾;脾在液為涎,若脾虛,則津液不足或不能固攝,出現口乾或流口水等表現。
●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點。脾主運化,指脾氣可將飲食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並能參與人體津液代謝,運化水液;脾氣主升,指脾氣具有向上運動的功能,將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頭目,並維持支撐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脾主統血,指脾氣能統攝、控制血液,使血液在脈中運行。
● 脾喜燥惡濕,乾爽清潔的環境於脾氣運化有利,而穢惡濕濁則容易傷脾。

病機特點

● 脾在中焦,脾氣主上升,胃氣主下降,脾升胃降,為一身氣之樞機,升降正常,則氣機轉運暢達。若脾為邪氣所壅滯,升降不利,中焦痞塞(痞,不通泰之意),則氣機不能通暢。許叔微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臨床表現

● 可表現為脘痞不適,甚者痞硬梗塞,滿悶不食,或便秘,腹瀉,腹部熱痛等症。脾實證是為虛中之實。

證治經驗

● 治脾實應當以補正祛邪為主,常用方有枳實消痞丸。用藥有枳實、黃連、厚朴、半夏曲、人蔘、白朮、干生薑、甘草、茯苓、麥芽。可以補氣降氣,健脾消食,推陳而致新。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