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烏葯散
天台烏葯散
天台烏葯散,中醫方劑名,別名烏葯散。為理氣劑,具有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肝經寒凝氣滯證。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臨床常用於治療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屬寒凝氣滯者。
天台烏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檳姜,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天台烏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檳榔、川楝子、巴豆。
天台烏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湯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g、檳榔(銼)9g,川楝子、巴豆各12g。
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余葯共研為末,和勻,每服3g,溫酒送下。現代用法:巴豆與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沖入適量黃酒服。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肝經寒凝氣滯證。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
足厥陰肝經,絡於陰器,上抵少腹,若寒邪侵犯厥陰肝經,肝氣鬱滯,易發為小腸疝氣。故有“諸疝皆歸肝經”之說。張景岳謂“治疝必先治氣”,故治疝之法總不離乎理氣疏肝,行氣散寒之法。方中烏葯辛溫,入厥陰肝經,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葯。青皮疏肝理氣,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四葯辛溫芳香,合而用之,加強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功,共為臣葯。檳榔行氣導滯,直達下焦而破堅;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增其行氣散結之力,共為佐使葯。諸葯合用,使寒凝得散,氣滯得疏,肝絡調和,則疝痛自愈。
集眾多辛溫行氣疏肝,散寒通滯之品於一方,重在行氣破滯,使氣滯得消,寒凝得散。
本方為治寒滯肝脈所致疝痛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睾丸偏墜腫脹者,可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強其行氣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肉桂、吳茱萸等以加強散寒止痛之力。
本方藥性溫散,疝痛屬肝腎陰虛氣滯或濕熱下注者均不宜使用。
四磨湯
人蔘、沉香、天台烏葯各6g,檳榔9g。
四味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七情所傷,肝氣鬱結證。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苔白脈弦。
《濟生方》
1.原書主治 《醫學發明》:“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治法同歸於一。”
2.方論選錄 《成方便讀》卷2:“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陰凝成積等證。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濕 行氣,然陰寒之氣,若與厥陰之或血、或痰凝結為積者,又非前葯所能卒除,則必以推盪之品,從其性而溫下之,方能有效。方中烏葯、木香,辛溫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氣中之滯;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溫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氣,檳榔導積下行。其妙用在巴豆與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蕩滌攻堅、剛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入肝,導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一如用兵之法,巴、楝,欽點之上將也,青、檳,前導之先鋒也,烏葯、木香,為偏裨之將,茴香、良姜,為守營之官,立方之神,真戰無不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