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壤
黃紅壤
紅壤土體深厚,剖面發生土層分化明顯。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葉層(O)。A層呈暗紅棕色,一般厚度為10-20厘米,碎塊狀或屑粒狀結構,疏鬆,植物根系較多。紅壤B層是脫硅富鋁化的典型發生層。該土層粘粒含量高於相鄰的上下土層,多半是由原生礦物就地風化的“殘積粘化層”。
黃紅壤
紅壤土體厚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間,有的甚至可高達1米以上(如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紅壤),顏色變動於紅、紅棕、橙色之間,這與母質含鐵、錳氧化物及其土壤的發育程度有關。紅壤的B層多為塊狀或棱塊狀結構,鐵、鋁氧化物膠結的微團聚體普遍存在,以富含鐵、鎂母質上發育的紅壤尤為明顯。棕紅壤的B層還有明顯的鐵、錳焦斑層,並常見鐵錳結核或鐵子。紅壤類B層的下段大多具有紅、白、黃色蠕蟲狀孔隙和枝形裂隙的網紋層(Bv),尤以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紅壤更明顯。這是濕熱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並非現代成土過程的產物。C層為母質層或紅色風化殼。
土體厚度常比紅壤薄,大致在70-80厘米間。在植被茂密的林地下,地表常有2-3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O)。土壤的風化淋溶作用較強,風化淋溶係數在0.17-0.35之間。粘粒礦物以高嶺石、蛭石為主,伴有水雲母和少量三水鋁石,有別於紅壤。粘粒硅鋁率比紅壤低。為1.92-2.34之間。土壤中鐵的遊離度低於紅壤,只有38%-50%;而活化度卻高於紅壤,大多在10%以上。土體中活性鐵鋁的水合係數也遠大於紅壤。表土層有機質含量較豐富,為55.4克每千克,全氮2.0克每千克,全磷0.61克每千克,全鉀19.7克每千克,水解氮167毫克每千克,速效磷2.6毫克每千克。速效鉀88毫克每千克,緩效鉀504毫克每千克。表明土壤緩效鉀含量較豐富,速效磷,鉀含量比紅壤低,缺磷更為突出。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趨勢亦略低於紅壤亞類。
紅壤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實行開發與保護、利用與改良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條件,增加農業投入(物質與技術),培肥改良土壤,使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同時必須逐步調整生產結構,實現向多層次、商品化轉化,切實保證農業持續、穩定和協調地發展。主要利用改良的方向如下:
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紅壤資源
充分發揮森林在生態平衡中的主導作用,大力發展林業。採用封山育林、育草,通過草類、灌木、喬木自然恢復的演替得以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營造用材林、薪炭林和水源涵養林,控制採伐量,加強護林防火及中、幼林撫育和跡地更新,促進木材積蓄量增長,同時使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保護土壤資源。對於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採取生物(造林、育草)和工程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紅壤山丘區土地後備資源的潛力很大。在開發紅壤荒地時,要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果則果,建立林、果、草、農、畜等人工複合生態模式,建立農林牧有機結合的生態農業新體系。
調整產品結構,發展商品生產
紅壤區要理好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的關係。糧食生產從穩定面積、提高單產著手,同時積極利用荒山荒坡發展多種經營,擴大經濟作物和果木,引進良種,改善品質,提高單產。根據土壤、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及群眾的種植習慣和經濟基礎,發展地方拳頭產品,建立名特優產品商品基地,才能真正地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起來,保證步入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
種草興牧,發展草食畜禽
南方紅壤區必須因地制宜地調整以生豬為主的畜禽結構,充分利用草山草坡面積大的資源優勢,建立人工和半人工的優良飼、牧草場,同時利用作物秸稈作飼料,大規模開發兔、鵝、羊、牛等節糧草食畜禽,發展南方農區養畜業。
用地與養地結合,加強地力建設
紅壤旱地要獲得作物高產,必須採用合理的耕作制度,擴大綠肥、豆類和花生等作物的種植比例,以用為主,用中有養,用養結合。同時必須增加投入,增施肥料,維護地力建設,永續利用土壤資源。布局好紅壤旱地的優勢作物和出口創匯商品基地,又是提高旱地農業綜合效益的關鍵。
推廣以保水抗旱為中心的農業技術配套措施
紅壤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是乾旱缺水。因此除興修水利,引水上山,提高灌溉抗旱能力外,首先要改坡地為梯地,穩定水土條件。其次在水利條件較好的地方,實行旱地改水田,加速土壤培肥熟化。對水利條件較差的紅壤旱地、園地,可推行秸稈、地膜覆蓋,紙袋育苗,大窩覆蓋栽培,小洞蓄水,坑膜蓄水,深溝撩壕等蓄水保墒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