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巨虛

上巨虛

上,相對於下而言。巨,巨大;虛,空虛。本穴原名“巨虛上廉”,指本穴在脛、腓骨間之巨大空隙處,蹺足抬腳,本穴在巨大空隙處之上方,故名。本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下合穴,《內經》:“合治內腑”,故本穴適用於調腸和胃,因而可以治療胃腸病證。

簡介


● Shàngjùxū ST37
● 來源:《靈樞·本輸》
● 別名:巨虛上廉,上廉,巨虛
● 歸經:足陽明胃經
● 功效:調和腸胃,理氣通腑,通經活絡
● 屬性:大腸下合穴

穴名釋義


● 上,指方位;巨,巨大;虛,空,指空缺凹陷之處。脛、腓骨之間形成較大間隙,穴在此隙之上,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小腿外側,當犢鼻(ST35)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 犢鼻(ST35)穴的精準定位:在膝前區,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簡便取穴

● 先找到足三里,直下4橫指(即3寸),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腘橫紋至外踝尖為16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本穴簡便取穴中的4橫指即“3寸”,可通過指寸定位法比量取穴,以手指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合,以中指第一指橫紋為水平,四指的寬度即為3寸。需要說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應用時較為便利,但取穴的準確性稍差,且操作時應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為準。由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與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運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https://pic.baikemy.com/obj/project-l-cdn/apgc/notice/2020-07-17/04a96dfc-f683-44b5-9aa1-1b4c526dc5a7.jpeg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
● 淺層分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分佈有腓深神經肌支,脛前動、靜脈,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脛后動、靜脈。

主治


● 胃腸病症,例如泄瀉,便秘,腹脹腸鳴,腸癰,腹痛,痢疾,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單純性闌尾炎。
● 穴位局部病症,例如腳氣,中風癱瘓,下肢痿痹。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1~1.5寸,治腹部疾患時可斜向上刺,治療下肢疾患時可斜向下刺;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20分鐘;艾炷灸5~10壯。

古籍摘要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 《針灸甲乙經·卷八》:風水膝腫。
● 《針灸甲乙經·卷九》:胸脅榰滿,惡聞人聲與木音;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小便黃,腸鳴相逐。
●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腳氣初得腳弱。
● 《針灸大成·卷六》: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酸痛屈伸難,大腸冷,食不化,勞瘵,夾臍腹兩脅痛,腸中切痛雷鳴,氣上沖胸,喘息不能行,傷寒胃中熱。

常用配伍


● 配天樞、曲池,治細菌性痢疾。
● 配天樞、闌尾穴、足三里、三陰交、曲池,治腸癰。
● 配大腸俞、支溝,治虛性便秘。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