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
袁先
袁先(1921—1984) 原名袁興先。黃縣(今龍口市)豆市村人。1938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兼故事片室副主任。集編、導、演於一身,曾創作過多部話劇、歌劇和多首歌曲。執導過《勐壠沙》《碧空雄師》《風雨下鐘山》等影片。影片《風雨下鐘山》,於1983年獲國務院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首屆軍事題材文藝創作獎。
袁先,曾用名袁興先,筆名海潮,白楓。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1938年參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東軍區國防劇團演員、教員,膠東軍區警五旅、前方指揮部、西海軍分區宣傳隊長,三十二軍文工團團長,第三野戰軍文藝科副科長,第三高級步兵學校文化科科長,總高級步兵學校俱樂部主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藝術室副主任,副軍級幹部。1984年9月30日病逝,終年63歲。
童年的袁先由於家庭貧寒,八歲時在別人的資助下得以到黃縣經正小學讀書,經正小學是教會開辦的學校,這讓袁先在小學里便初步接觸到一些文藝、音樂等方面的知識。
正是這些最初的音樂文藝方面的知識,對童年的袁先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且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3歲時,袁先小學畢業了。此時因父親的失業,家庭生活更加艱難,袁先無法再繼續求學了,只好經人介紹去了煙台一家鞋鋪當學徒。在這裡,他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也看到了社會的黑暗,內心開始企盼尋找一條光明的道路。
1938年,抗戰爆發后,日寇的鐵蹄肆意踐踏祖國的大好山河,全國掀起了抗日的浪潮。此時,遠在煙台做店員的袁先聽說黃縣城來了一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時,便毅然決定參加八路軍,跟共產黨走抗日的道路,參軍后的袁先因念書時接觸過音樂和文藝方面的知識,這年正巧趕上膠東軍區國防劇團剛組建,袁先便如願地進了國防劇團。
生活雖然艱苦,環境也相當惡劣,但袁先如饑似渴地學習文藝理論方面書籍,他的刻苦學習精神給戰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他克服了許多困難,堅持自學。部隊每到一個地方,他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尋找有用的書籍,以便在工作間隙讀書學習,汲取理論營養。他的忘我學習精神感動了戰友,被他們譽為“嗜書如命”的人。就是利用戰爭期間這些點滴時間,袁先先後學了《音樂概論》、《和聲學》、《對位法》等一些文藝理論書籍,閱讀了《家》、《春》、《秋》、《雷雨》、《日出》等文學名著。這些文藝理論書籍和中外文學名著為演技和創作的提高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後來,他又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到蘇聯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柯等人的理論著作,如饑似渴地攻讀起來,這讓他的文學素養和專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參軍的第三年,袁先便用他掌握的音樂知識創作了歌曲《牙山頌》。這是膠東解放區最早出現的反映部隊生活的作品,這首有著清新優美曲調、充盈著真情實感的作品後來被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膠東解放區歌曲選》選中。
同年,袁先又創作了主題思想尤為鮮明的歌曲《為五期整訓而奮鬥》,以此激發戰友們的鬥志。1942年日寇在膠東實行拉網大掃蕩之後,解放區處於黎明前的黑暗時期,一部分人思想產生了低落情緒,有人甚至懷疑抗戰到底能打多久?這時解放區非常需要一首鼓舞士氣、清新明朗的歌曲。在一次雨夜行軍中,袁先和馬少波在行軍中邊走邊詠,到達宿營地后便很快創作出了《天快明了》這首歌,並迅速傳遍了整個膠東解放區。無論是部隊還是地方,到處都在高唱這首《天快明了》。這首歌格調清新明朗蓬勃昂揚,在表現部隊行軍途中告訴大家“天快明了,雨快晴了,目的地快到達了,”呼喚人們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冒著風暴前進,前進。使苦鬥中的膠東人民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鼓舞,成為當時激勵人民將抗戰進行到底的精神支柱。
這以後,袁先陸續創作了歌曲《仰望頂戰鬥》(1942年)、《迎接1943年》、《民兵進行曲》、《打得好》(1943年)、《愛兵模範於樂亭》(1944年)、《悼“4.8”烈士》(1946年)等許多歌曲,有的還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解放區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解放戰爭期間,袁先深入基層,收集了大量素材,並創作出版了報告文學《風波》,話劇《煙青路邊》、《父與子》,秧歌劇《全家福》等。作為一名導演,他還導演了歌劇《白毛女》、《劉胡蘭》、《三世仇》,以及話劇《抓壯丁》等。多才多藝的他還出演了許多歌劇、話劇中的角色。這些真實、生動而深刻反映了革命鬥爭生活的作品和人物,都曾在廣大讀者和觀眾中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並成為膠東解放區戰士和群眾非常喜歡的文藝工作者。著名作家陳志昂在《略論膠東解放區的歌曲》一文中對袁先的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肯定了他在膠東解放區的音樂創作上所佔有的突出的重要地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袁先一直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從事故事片導演工作,兼任藝術室副主任,並成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曾先後參與或獨立執導了影片《勐龍沙》、《碧空雄師》、《岸邊激浪》等深受群眾喜愛的影片。粉碎“四人幫”后,他積極響應中央首長號召,要拍氣勢大、意境高,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影片。他不顧年已花甲,重病在身,積極承擔了第一導演的重任,拍攝了大型革命軍事題材故事片《風雨下鐘山》。由於該片在藝術上有創新,有突破,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榮獲1983年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首屆軍事題材文藝創作獎。
在影片拍攝過程中,袁先以驚人毅力,忍受著劇烈的病痛,夜以繼日的堅持工作,直到醫生髮現他全身多處骨質壞死,四根肋骨已骨折,再三督促他才住進醫院。在病床上,他仍關心著影片的後期製作,不斷提出有益的建議。他卧床兩年,堅持與病魔作鬥爭,從不悲觀,還構思並口述了一個反映祖國醫學事業的電影故事梗概,直至病逝。
曾創作過秧歌劇《全家福》、話劇《煙青路邊》、《父與子》、歌劇《恨》、《肥皂》、《白毛女》、《劉胡蘭》、《三世仇》等,歌曲《天快明了》、《牙山頌》、《打得好》等,指揮排演過《黃河大合唱》。調到八一廠后,主要從事領導工作,但也陸續拍攝了一些影片,主要有《碧空雄師》、《勐沙壠》(與人合作)、《岸邊激浪》、《風雨下鐘山》(與人合作,該片獲1982年度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