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大橋

迎客大橋

迎客大橋(Yingke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河源市境內一座連接源城區與紫金縣的橋樑,位於東江之上,為河源市區迎客大道組成部分。

迎客大橋西起源城區源南鎮三鳳塘村、東至紫金縣臨江鎮塘尾村,總長844米,其中主橋全長262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金額約6.5億元人民幣。

橋樑位置


迎客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河源市主城區東部,起於東江西岸源城區源南鎮三鳳塘村,止於東江東岸紫金縣臨江鎮塘尾村,全橋路段為迎客大道組成部分;南北相距上下游另外兩座東江大橋各約4.5千米。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迎客大橋“M”形建築造型
迎客大橋“M”形建築造型
迎客大橋是一座獨塔四索麵斜拉橋,採用塔梁固體系;主梁採用分幅設置,僅在橋塔處通過主塔橫樑連為一體,單幅主梁為整體式開口梁板式n型斷面,主塔採用雙菱形合體結構。上下塔柱全部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結構。斜拉索採用四索麵扇形布置以及平行鋼絲體系。主墩承台採用整體式矩形結構。大橋兩座鑽石型主塔組成大一個大寫字母“M”,既是英語單詞和漢語辭彙母親(Mother)的首個字母,也是魔幻(Magic)的首個字母,既顯示出大橋魔幻般的美麗姿態,又寓意東江是滋潤著客家人的母親河,而且體現了“團結、和諧”的時代精神。

設計參數

迎客大橋主橋造型
迎客大橋主橋造型
迎客大橋總長844米,其中主橋全長262米,採用“40.5米+76.5米+145米”跨徑布置。半幅橋各寬23.75米,其中外側拉索區寬1.25米、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總寬3.75米、車行道總寬15.75米、防撞護欄寬0.5米、內側拉索區寬1.25米和中央分隔帶寬1.25米。引橋總長572米,主橋面寬48.5米,引橋寬度和路基寬度各為46米。斜拉索主塔高95.8米,共有136根鋼絲,每根鋼絲強度1770兆帕,樑上標準索距為8米。整座主橋由24根樁基支撐,每根樁基直徑2.5米,高33米至46米,分3行排列,共4800立方米混凝土澆築,深入河床30多米。每座承台長46.35米、寬15米、高4.5米,由3100立方米混凝土築成。全橋共用6.8萬立方米混凝土和1.2萬噸鋼筋。
迎客大橋橋面按雙向八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設計載荷公路-Ⅰ級兼城市-A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人群2.4千牛/平方米。大橋通航為單孔雙向模式,採用國家內河Ⅲ級通航標準;防洪等級按100年一遇設防,防震等級按8級烈度設防;設計基準風速24米/秒;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設備設施


迎客大橋照明系統
迎客大橋照明系統
迎客大橋共安裝有1800餘盞燈光設備,包括150盞投光燈、1666盞輪廓燈以及橋塔頂端的探照燈等。

運營情況


通行事項
迎客大橋霧景
迎客大橋霧景
迎客大橋於2015年9月29日開始通車試運行,不收取路橋費,限速60千米/小時。
截至2019年7月,受河源市新豐江與東江匯入口處南面的東江大橋坍塌事故影響,迎客大橋成為目前新豐江南岸源城區與紫金縣之間最靠北的過江通道。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迎客大橋西端立交
迎客大橋西端立交
迎客大橋3#主墩承台屬於大體積承台,由於其先後澆築完的層與層、段與段之間存在時間差,會導致層與層以及段與段之間產生溫差效應。大橋施工期間通過混凝土溫差控制以及水化熱冷卻處理技術研究,降低水化熱、選取適當的混凝土配合比例等,防止溫度裂縫的出現,從而保證橋樑建築的抗滲能力和承載能力,避免鋼筋過早腐蝕、混凝土碳化造成材料耐久性下降。樁基採用在水中搭設鑽孔平台,打設鋼護筒,再用衝擊鑽機施工。

文化特色


主題公園
迎客大橋橋頭公園於2016年1月1日對外開放,位於東江西岸、橋頭北面,由橋南與橋北兩個小公園組成,與迎客大橋融為一體,總佔地面積6.6萬平方米,內有恐龍雕塑。

價值意義


迎客大橋及其連接線工程是河源市區路網主骨架“六縱十三橫”中重要“一橫”,是河源未來城市發展中重要東西走向主幹道。大橋通車后不僅可以改善河源市區東江東西兩岸的交通環境,而且能帶動河源市江東新區的東片開發,加快紫金縣西部發展,對進一步拓展河源的城市空間、方便群眾出行、提升河源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廣州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