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廠鄉

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轄鄉

甘家廠鄉位於荊州市公安縣南端,與湖南安鄉縣、澧縣交界,版土面積97.91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50600畝,轄14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171個村民小組,30053人(2017年),境內省道(港黃線)縱貫全境,虎渡河、松東河、淤泥湖三方環抱,連接13個村,水陸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甘家廠屬公安縣農業大鄉,糧、棉、油是甘家廠鄉的主要種植作物,農產品貨源充足,屬有湘鄂邊界農產品交流集散的要地之一。享有湘鄂邊界“魚米之鄉”的美譽。

歷史沿革


1957年屬孟溪區,1961年為區轄公社,1987年設甘家廠鄉。

行政區劃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下轄居委會及村委會:甘廠社區居委會。鄉政府駐甘家廠。
村委會東升村委會陸興村委會高台村委會太和垸村委會清河村委會甘家鋪村委會紅雙村委會賀新村委會炊皮山村委會大門村委會三根松村委會七根松村委會牧牛村委會楊家廠村委會

經濟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位於公安縣南端,東臨虎渡河,南抵黃山頭,西連松東河,北接淤泥湖,三面環水,一面鄰山。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人傑地靈,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的傑出人士眾多。土地肥沃,水源流足,是公安縣有名的“魚米之鄉”。糧、棉、油是甘家廠鄉大宗的農產品。1987年撤區建鄉而形成的甘家廠鄉,現有國土面積103平方公里,人口46278人,下轄34家鄉直單位,25個行政村。自建鄉以來,甘家廠鄉歷屆黨委、政府帶領甘家廠鄉幹部群眾,團結奮鬥,開拓進取,改革創新,農村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98`特大洪災的侵襲,甘家廠鄉人民物質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鄉黨委、政府緊緊依靠甘家廠鄉廣大幹部群眾,克難奮進,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經過災后三年的恢復和發展,甘家廠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再現蓬勃生機與強勁發展勢頭。2001年甘家廠鄉實現農業總產值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60元,比上年增長5.4%;工企業總產值突破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8%,實現利稅704萬元,比上年增長10%,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甘家廠鄉的農特產主要有水面養殖和畜禽生產。有水面養殖面積7500餘畝。其中精養魚池3000畝,以上色魚為主,畝產1000斤,湖泊3050畝,網箱養鱔1000口,總產1000萬元。牲豬出欄1.8萬頭,存欄1萬頭,達到了戶平出欄2頭,存欄1.5頭;可創經濟效益500萬頭,家禽存欄18.4萬隻,創利300萬元,林果面積3250畝,可創產值600萬元。
在發展過程中,甘家廠鄉確立了“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為手段,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的工作指導方針,形成了“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的優良作風。走出了一條有甘家廠鄉特色的發展路子。

文化


特產資源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盛產糧、棉、油、豬、魚、禽、蛋等農副產品,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200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74億元。甘家廠鄉糧食總產72000噸;棉花總產1000噸;出欄生豬10萬頭;出籠家禽60萬隻,1萬畝水產養殖基地提供了豐富的物產。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各地客商紛紛落戶汪橋,甘家廠鄉共興辦了22家獨資企業,基本形成了塑料、建材、農產品加工等三大支柱產業。由於甘家廠鄉地處荊江南岸,與石首毗鄰,且交通發達,加之城區常住人口較多,所以近郊的太陽,何家、城鄉三個村的村民充分利用近郊優勢和交通優勢,進行瓜、果、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每年種植蔬菜10000畝次,提供新鮮蔬菜2476噸;創產值1600多萬元。其中以太陽、何家的春、秋洋芋及地瓜已形成規模,遠銷石首、岳陽、醴縣、長江等地。種植西甜瓜1000多畝,總產4000噸,產值200多萬元。種植果樹1446畝,年產水果5000多噸,產值500多萬元。何家、五星的甘蔗也形成規模,銷往涅縣、岳陽等地。
甘家廠鄉中心城鎮區域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現已成為湖北省首批100中心城鎮發展建設的重點鄉鎮之一,2005年被荊州市授予“明星”城鎮殊榮。建有3.5萬伏變電站二座,新建11萬伏變電站一座。日供水量3000噸自來水廠一座。在新農村建設中,投資2000萬元,興建通村公路30條,總里程達100公里;投資300萬,在9個村興建沼氣池1800口,改廁1420個、改廚1420個,改豬圈1420個;投資500萬,在9個村、三個居委會改擴建飲水工程,共有3萬人飲上了自來水;投資560萬,整改農田7800畝。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公司通信網路連接國際、國內,文化教育名列全縣之首,商貿十分活躍,城鎮綜合功能強,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穩定。憑藉荊楚之最,誠招天下商客。開放的甘家廠,發展的甘家廠竭誠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風土民情
甘家廠鄉
甘家廠鄉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甘家廠鄉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甘家廠鄉的“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加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民間有過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社會


水網

該村水面資源豐富,甘家廠鄉水資源面積達40萬平方米。其中較大的流域是霧開河,該河主幹流流經本村6個社,支流流經本村8個社,猶如發達的根系擴張延伸到每個屯社。為了實現水面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程,鎮政府和村委會於2004年和2005年分別在霧開河主流段實施了攔河蓄水工程,耗資300萬元建成了兩道攔河壩,蓄水量達到200萬立方米。村內較大水庫為臨近長吉南線公路的浪頭溝水庫和沈家水庫,其它各類水庫和塘壩總計16處。豐富的水面資源和對流域的綜合整治使該村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水網。

路網

隨著村村通的實施和村級每年春秋兩季對屯路的修整,使村屯路交通便利。再加之長雙煙鐵路經由該村並在該村建有貨場以及長吉南線公路的貫通使該村四通八達,路網健全。

電網

按照電業部門的統一部署,該村於2004年至2005年全部完成了低壓線路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

通訊網

甘家廠鄉現擁有程式控制電話1252門,佔總戶數的91%,同時基本達到了戶均一部手機;有線電視戶數830戶,覆蓋率達90%以上。

醫療網

甘家廠鄉有一所衛生院、五所診所、16個藥店,醫療網點總計22個,具有很健全的醫療網。其它設施:村內擁有一所中學、一所小學、兩所幼兒園、5所託兒所,有一處省級標準的敬老院,郵電、通訊、電業、銀信等社會事業單位俱全,同時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設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