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閣,傳於廈門、泉州、漳州等地區,是民間遊藝活動。
蜈蚣閣是閩台獨特的民間遊藝活動,舊時用於迎神賽會的化裝遊行,今為文藝
踩街形式之一,廣泛流傳於廈門、泉州、漳州等
閩南一帶及台灣、
金門地區。蜈蚣閣是藝閣的一種,又叫“裝閣”、“
龍閣”、“
鳳閣”,清
乾隆《泉州府志·風俗》中已有明確記載。
“蜈蚣閣”表演與一般“彩閣”不同,通常由十幾塊至幾十塊木板連接組合而成。每塊木板長1.5米至2米,寬40至50厘米,稱為“閣棚”;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又可靈活轉動。又於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根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作肩扛用。
廈門流行的蜈蚣閣遊藝活動集中在海滄區東嶼等村。蜈蚣閣裝扮的形式是以多節“閣棚”連成蜈蚣身,兩邊有兩人扛抬,象徵蜈蚣之足。“閣棚”的數量有20至108節不等,上面裝置一高凳,棚周飾以各種
綵綢花卉,飛禽走獸,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又可靈活轉動,“閣棚”的首尾分別裝上蜈蚣(或龍)的頭和尾。表演時,蜈蚣陣由人力肩扛或裝輪推動,由少年兒童扮成《
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各種戲曲人物在棚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