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氏
源於江州義門的姓氏
義門陳氏即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公元731年,義門先祖定居廬山之麓,公元832年,始祖陳旺因官置產到德安,開啟了家族興旺的大幕。從731年起,這個家族延續了332年不分家的歷史,合居一處的家人達到3900多人,和諧相處,井井有條。
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宋嘉佑七年,出於抑制“義門陳”和封建統治的考慮,宋仁宗下旨讓義門陳分庄天下。據工作人員介紹,當年分家時,家長把全家人吃飯的大鍋吊起來,砸下來后碎成多少片就分多少庄。
最後,義門陳氏分為天下291庄,遍布全國,其中有一部分來到了安徽,在當時的廬州府再次分為29庄分佈全省各地。中國包括港澳台陳姓人口7000多萬,全球陳姓9800多萬。廣東、浙江、福建、海南、澳門、香港以及台灣、南方地區和海外華人都是第一大姓。
德安江州陳氏分庄紀念廣場
從現存資料來看,最早旌表義門陳氏的是唐僖宗。據同治版《九江府志》記載,陳氏第三任族長陳崇(880—907年主持族務)“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群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宋史·陳兢傳》中也保存了唐僖宗旌表陳氏的材料。到南唐時,先主李昪在旌表陳氏的同時,還以“蠲其沿征科役”作為獎賞。此事見於《南唐書》《宋史》等多種史志文獻。如《南唐書》載:義門陳氏“築書樓,延四方學者。鄉鄰化其德,獄訟為之衰息。升元初,州以聞,詔復蠲徭役,表門閭”。
義門陳氏走向輝煌是在北宋時期,家族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最多時達3900餘人,田地族產廣泛分佈於全國數十州縣。宋太宗和宋仁宗都對其進行過旌表。宋太宗據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張齊賢的奏報:“陳氏積世義門,全家孝友”,特地給子蠲免雜役的優待。《玉海·軼事》、康熙版《廬山志》所載宋人楊藝的《御書樓記》還說宋太宗親書“義居人”匾額賜給陳氏第十二任族長陳旭。《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仁宗亦對陳氏進行旌表,授第十三任族長陳蘊為“本州助教”。
此後歷代統治者對陳氏還採取了各種優待獎賞措施,而這個家族的發展壯大,也與官府的嘉獎和扶持分不開。陳家不僅享有蠲免徭役等經濟上的特權,還直接受到官府的幫助,如淳化年間,“陳兢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餘口,常苦食不足。今歲貸官米二千石”。據《義門陳氏大成宗譜》卷首所記,唐僖宗曾御賜給陳氏對聯一幅:“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宋太宗賜的聯語是:“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宋真宗賜的聯語是:“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晏四百年天下無雙”,等等。家譜記載的可信度需要進一步考證,但從以上事例不難看出唐宋統治者給予陳氏的特殊禮遇。
陳氏提倡孝義立家,是當時聚族而居、倡導孝義的代表。他們很早就制定了家法,史載“崇以治家之道必從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將來”(胡旦《義門記》)。陳氏嚴格按照禮制秩序和家法管理宗族事務:“宗族千餘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內,肅於公府……上以遠民義聚復能固廉節,為之讚歎。”(《宋史》卷四百五十六)這種孝義禮制在出現飢荒等非常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至道以來,仍歲飢旱,陳氏舉宗啜粥,雜以藻菜,怡然相存,義之至也”。這種“義”還表現為誠實守信等美德上。據記載,北宋淳化元年,陳氏“常苦食不足”。為助其渡過難關,朝廷每歲貸粟三千石。到陳旭出任家長時,家族情況略有好轉,便主動要求貸粟減半。由於當時收成不好,市場上糧價很貴,有人勸陳旭貸粟“全受而之,可邀善價”。他堅決不肯:“朝廷以旭家群從千口,軫其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關於陳氏崇尚孝義、和睦有序在族譜和文人筆記中保留了許多帶有傳說性質的典故。比如“長幼七百口,不置仆妾,上下雍睦。凡巾櫛椸架及男女授受通問婚葬,悉有規制。食必群坐廣器,未成人者別為一席。犬百餘只,一巨船共食,一犬不至,則群犬不食。”(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再如“宣陳兢入朝,賜一御鴿。兢持歸,碎鴿,和釀酒,一旦合門三千餘口共賞其味。使者復奏曰:‘陳氏一門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賞之,曰:‘誠哉!義門也。’”(同治《九江府志》“雜類·軼事”)
義門陳氏的發展演變軌跡與唐宋宗族文化的變遷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繫。中國宗法時代最鮮明的社會結構特徵是“家國同構”,作為結構性的社會組織,家族在維護基層社會秩序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宋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禮治秩序重建的重要時期,以義門陳氏為代表的孝義之家,正是封建統治者所期盼的理想社會的縮影,作為宗族典範的陳氏為歷朝統治者所關注和重視也就勢所必然了。通過對這些宗族的旌表褒獎來樹立道德典範,傳播忠孝倫理,教化百姓,進而有助於匡正社會風氣,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明了這一點,我們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在陳氏分家以後五百多年的明朝嘉靖年間,官府還要查訪“義門”遺址,表彰其事迹,此後義門陳氏作為一個宗族文化象徵仍在歷史變遷中發揮著影響。
義門陳氏創立后,到了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餘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餘口,短短二十餘年時間裡,人口增加了一倍。
義門陳氏
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詔封陳旺、陳機、陳感、陳藍、陳青為晉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吳國公、齊國公。並將《陳氏家法》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義之風。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唐僖宗李儇御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或同居)五百年天下(或世上)無雙。”一聯。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家族過於龐大,便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崗)、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這些均不在291份之內。
他們遷往居住的田多達290餘處,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均有陳姓的足跡。若以縣份計算,陳姓分佈於125個縣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佔28個縣市,最少的也有1個縣。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 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
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
義門世次歧異成因探析
逸田齋注義門世系
“由於年代湮遠,早期的譜牒因兵燹、天災、人禍而致失傳”⑴。歷史上江州義門頻受兵燹之禍,其中最為慘重的有三次:一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流寇李成率眾劫掠,“縱火焚歷朝敕賜,義跡俱盡,僅余旌門三間,祠堂五龕,牌坊一座”⑵。二是南宋時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帥金兀朮派兵,對抗金名將陳士尹故里即德安義門進行殘酷的燒殺搶掠,將義門唐宋時期的建築夷為平地”,“分居在九江境內的部分陳氏後裔被迫逃往異地他鄉”⑶。三是元朝末年,“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兵敗后,朱元璋為報復,派兵進駐陳友諒祖居地‘義門陳’,進行洗劫,並將‘義門世家’陳姓定為‘疍民’、‘丐戶’、‘不與齊民齒’,致使一些陳氏後裔紛紛逃亡海外”⑷。那些分散在江西各地的義門後裔,也被迫舉家外逃,紛紛流落他鄉。在這種族敗家破、流離失所的危難中,唐、宋時期的義門古譜毀失殆盡,倖存於世者廖廖無幾,且支離破碎,最終“化為烏有”。元末至明初,各地雖有續修宗譜,皆因年代久遠,資料殘缺,多有錯處。現存譜牒中,屬於清朝中、後期的版本亦為數甚少。
義門宗譜的重修或續修難度甚大。一是遠在南朝陳被隋滅后,皇子皇孫被擄入長安,許多王室成員隱世避亂,其後沒有什麼名人顯事的史志記載。“《義門記》雖然點出了旺、機、感、藍、青諸人名字,然而毫無事迹可寫。在一般情況下,世次混亂是與無名人顯事聯繫著”⑸。二是義門後裔散居海內外,天各一方,相距甚遠,交流困難。僅從鄰近幾庄搜集的文物資料,也是殘篇陋簡、斷碑頹碣,運用“失者補之,亂得(則)序之”的方法,補輯而成續譜,其中謬誤勢所難免。如旺公遷德安建庄的時間,有云:“唐玄宗開元十九年”,有雲“唐德宗貞元元年辛末四月”,有云:“唐元和十四年乙亥。”這就是“失者補之”造成的結果。三是許多譜志又因抄寫、印刷之誤,多有錯字別詞,漏句缺節。有一民國初期印製的宗譜,將“志高字舜舉”錯為“志高生舜舉,舜舉生達禮。”而達禮則是叔明四世孫蘊珪的字型大小。有譜雲陳兼“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筆者懷疑將舊譜“唐高宗上元二年生,唐玄宗開元十二年進士”之句,續譜轉載時錯漏而成。四是“某些續譜者缺乏考究,任意增、刪、改,使之癰腫而脫節,以致訛傳”⑹。諸譜均云:“蘊珪生兼”,尚有一譜云:“蘊珪生良,良生爵、爵生兼”平空增加兩代人。近兩年出版的宗譜,轉載《宋史·陳兢傳》時,把“伯宣子崇”改寫成“伯宣九世孫崇”。由此聯想到《義門記》有關世系的內容,不得不令人生疑。此文作者胡旦是“大宋內閣兵部尚書制詔總裁”,有名的飽學之士。他對明顯的世次問題能“俱知其狀,因為之記”⑺嗎?看來此文大有後人妄改之嫌。正如《大冶舊譜》載:益國公周必大言《義門碑》“疑後來碑誤”,《宿松譜·唐宋孝文節選》言:“抑碑經火后,本版錯誤”。
各地宗譜所載義門世次岐異甚大,與義門顯祖要事的年代極不相符。現經深究細考,原是“整體錯位”,即將叔明五世孫陳旺及其後人,整體移於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孫旺”。為何出現“整體錯位”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義門陳家既是一個龐大的生產單位,又是一個強有力的社會基層組織,具有封建政權的性質”⑻,“家庭財產公有,普遍勞作”⑼,“過著原始共產生活”⑽。這種家族撰修的世譜,不必花重金付梓刊印,人工謄寫孤本即可。同時抄寫房譜若干,分別記載各房“一脈相承”的嫡系狀況,沒有涉及他房世系。撰修此類譜牒,完全按照“重長略幼、重顯略平”和“書官不書民”的封建宗族觀念,主要錄載長房和顯赫名人的事迹。陳兼一支既屬長房,又有較多的官宦之人,加之從陳崇起,連續幾任家長都是該支後人,故在世譜中突出宣揚。而陳旺一支系乃次房,人皆平民,僅載名諱而已。直至入宋后,陳旺一支的陳旭、陳蘊、陳泰繼任家長並授官,故在天聖元年(1023),宋仁宗追贈旺、機、感、蘭、青五世祖為國公之爵,並敕建五祖祠專祀,才顯耀於世,后將《宋贈義門陳氏五世公爵敕》錄入世譜。這樣的世譜,無疑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很難經受住歷史的風化雨蝕。南宋時期,故居遭焚,義跡俱盡,留守後裔逃散一空,世譜早已化為灰燼,房譜殘存無幾。後來重修宗譜,只能依據一些殘缺不全、零星散亂的資料,補輯而成,也是“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以仍舊,重其傳也”⑾。
第二,官府干預,奉文改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揚義門遺址。因德安“不當驛路,又無子孫生員在學,祠之則典守無人,遺之則湮沒可概”⑿,只在德安義門遺址“立碑表識”,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縣)義門鋪“圍牆樹坊”。次年,德化縣五十一庄聯宗建祠修譜,“奉憲飭改”⒀,按照“斯譜重表揚也,故公(伯宣)移先之”⒁的意圖,大肆“刪改家譜”⒂。將伯宣移到旺公之前,“則以初祖稱”⒃。名謂“移先之”,實則把陳旺及其後人整體移位於伯宣之下,本是伯宣的六世從祖,反而變成了“其孫旺”,“伯宣子崇⒄”變成了“九世孫崇”,義門“兩支七房”,亦隨之變成“一支五房”,致使義門世系與世次混亂至極。由於德化各庄抵制,這項“刪改家譜”拖延了230多年,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官府插手派員審譜,各庄“奉文改譜” ⒅,“凡舊譜之未符者,應汰必汰;新文之協允者,應增必增” ⒆直到官員滿意為止。此後,各地以德化聯宗譜為藍本,相互傳抄,越傳越遠,妄斷濫增愈來愈多,終致譜、志、史之間矛盾疊出。
義門世次歧異的成因有多種,擇其要者為上述三種。探析世次歧異成因,有助於對世次的考究。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整個世繫結構和重要歷史人物,全面地、系統地、辨證地進行綜合分析,由表及裡,去偽成真,就可以得出客觀而正確的結論。筆者堅信,通過陳氏宗親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編寫好一部義門陳氏史;義門豐富的文化瑰寶和優良傳統一定會發揚光大。
註:
⑴、⑹陳月海致湖北石首陳立函;⑵臨江粑鋪回歸庄譜載德安縣正呂廣《跋》;⑶、⑷《德安之窗·義門史介》;⑸、⑻許懷林《江州義門與陳氏家法》;⑺宋·胡旦《義門記》;⑼陳月海《江州義門陳文史概述》;⑽ 陳雁南《東佳書院的沿革》;⑾.⒁.⒃《九江譜·明嘉靖甲寅年重修宗譜序》;⑿《九江府復勘申文》;⒀、⒂《九江譜·火巷庄遷祿原坂派戊申序》;⒄《宋史·陳兢傳》;⒅《九江譜·宋咸平壬寅歲原序按語》;⒆《九江譜》載陳紹型、陳紹廷九人同撰《戊申序》。
易曰:家正則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猶病諸。故聖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後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婦之道耳。
我家襲秘監之累功,承著作之貽訓,代傳孝悌,世業詩書,由是子孫眾多,上下和眭,訖今存歿十一代,曾元數百人,貽厥孫謀,承其餘慶。
我聖王誕敷孝治,恢振義風,錫以渥思,闔宗榮耀,崇所慮者將來昆雲漸眾,愚智不同,苟無敦眭之方,慮乖負荷之理。深惟遠計,今設之以局務,垂之以規程。
推功任能,懲惡勸善。公私出納之式,男女婚嫁之儀。蠶事衣妝,貨財飲食,須令均等,務求和同,令子孫無間言而守義范也。
一、立主事一人,副事兩人,掌管內外諸事,內則敦眭九族,協和上下,束轄弟侄。日出從事,必令各司其職,毋相奪論,照管老少應用之資,男女婚嫁之給,三時茶飯,節朔聚飲,如何布辦。外則迎接親姻,禮待賓客,吉凶筵席,迎送之儀,一依下項規則施行。此三人不拘長少,但擇謹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請眾詳之,相因擇人替之,仍不論長少。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
二、立庫司二人作一家之綱領,為眾人之表率,握賞罰之二柄,主公私之兩途,懲勸上下,勾當庄宅,掌一戶版籍、稅糧及諸庄書契等。應每年送納王租公門費用,表給男女衣妝,考較諸庄課績,備辦差使應用,一依下項規則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長幼拘,但擇公平剛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諸庄各立一人為首,一人為副,量其用地廣狹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轄,共同經營,仍不得父子同處,遠嫌疑也。凡出入歸省須候庄首指揮給限。自年四十以下歸家限一日,外赴須例。執作家役應出入市廛買賣使錢,須具帳目回庫司處算明,稍不遵命,責以常刑。其或供應公私之外,田產添修,倉廩充實者,即於庄首副衣妝上次等加賞。其或怠惰,以致敗闕者則剝落衣妝重加懲治。應每年收到谷斛至歲晚須具各庄帳目歸家,以等考課,並出庫司檢點。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庫人,付掌事手下同共勾當。一人主酒、醋、麴櫱等。二人知倉確,交領諸庄供應谷斛,並監管莊客逐日舂米,出入上薄,主事監之。二人知園圃。牛馬豬羊等事,輪日抽雇莊客鋤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關銷門戶,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當。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監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優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並排定男女第行,置長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節氣,轉建於簿頭,候諸房誕育男女令書時申報,則當隨時上簿至排定第行,男為一行,女為一行。不以孫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後排定,貴在簡要。自一至十周而復始。男年十八以上則與占斟新婦,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則施行求問,至二十以上成納,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隸。女則候他家求問亦屬勘司酌當。此一人須擇諳陰陽術數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當外,並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隨管事差使執作農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請家長處分科斷。
七、弟侄除差出執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須具巾帶衫裳,稍有乖儀,當行科斷。
八、立書堂一所於東佳庄,弟侄子孫有賦性聰敏者令修學。稽有學成應舉者,除現置書籍外,須令添置。於書生中立一人掌書籍,出入須令照管,不得遺失。
九、立書屋一所於住宅之四,訓教童蒙。每年正月擇吉日起館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准。逐年於書堂內次第抽二人歸訓,一人為先生,一人為副。其筆墨硯並出宅庫,管事收買應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繼者眾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聖壽,下以保家門。應有齋醮事,須差請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歷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禱事,悉委之從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學醫,以備老少疾病,須擇諳識藥性方術者。藥物之資取給主事之人。
十三、廚內令新婦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炊飯,二人支湯水及排布堂內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婦,則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時茶飯,丈夫於外庭坐,作兩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歲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當,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長同坐后次,以其閑緩故在後也。並令新冠後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湯等。婦人則在後堂坐,長幼亦作兩次,,新婦祗侍候茶湯等,其鹽醬蔬菜腥鮮出正副掌事取給酌當。
十五、節序眷屬會飲於大廳同坐,掌事至時命後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學生童子一座,次末束髮女孩一座,已束髮纚女孩一座,次婆母新婦一座,丈夫一座,至費用物資惟冬至、歲節、清明掌事分派諸庄應付,余節出自宅庫,隨其所有,布置許令周全者。
十六、非節序丈夫出外勾當者,五夜一會,酒一瓷甌,所以勞其勤也。尊長取便,仍令知酒人掌釀好酒,以俟老上取給。
十七、諸房令掌事每月各給油一斤,茶鹽等,以備老疾取便,須周全。
十八、會賓客,凡嫁娶令掌事紐配緒庄應付布辦,其餘吉凶筵席,官員遠客迎送之禮並出自宅庫,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書生一人歸支客。
十九、新婦歸寧者三年之內春秋兩度發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則一歲一遣,限二十日回,在掌事者指揮,饋送之禮臨時酌當。
二十、男女婚嫁之禮聘,凡儀用釵子一對,緋綠彩二段,響儀錢五貫,色絹五匹,彩絹一束,酒肉臨時酌當。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籠各一付,巾帶錢一貫文,並出管事紐配,女則銀十兩,取意打造物件,市買三貫,出庫司分派諸庄供應。
二十一、男女冠笄之事,男則年十五裹頭,各給巾帶一副,女則年十四合髻,各給釵子一雙,並出庫司紐計。
二十二、養蠶事若不節制,則慮多寡不均。今立都蠶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後生丈夫一人歸事桑柘,中擇長者一人為首,管轄修理蠶事等事。婆母自年四十五歲以上至五十歲者名曰蠶婆。四十五歲以下者名曰蠶婦。於都蠶院內,每蠶婆各給房一間,蠶婦二人同看。桑柘仰蠶首紐配諸庄應付。成繭后,同共抽取,院首將絲綿等均平給付之以見成功。其有得蠶多者,除付給外別賞之。所以相激勸也。其蠶種仰都蠶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蠶婆給二兩,女孩各令於蠶母房內同看。桑柘仰都蠶院均給平者。
二十三、每年織造帛絹,仰庫司分派諸庄絲綿歸與婦女織造。新婦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織二匹,帛綢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妝,二月中給春衣,每人各給付絲一十兩,夏各給 葛衫一領。秋給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長各給絹一疋、綿五兩,四十以下各給絲一十兩、綿五兩。冬各給頭巾一頂,並出庫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給麻鞋,冬至、歲節、清明三時各給一雙。
二十六、婦人脂粉、針花等事每冬至、歲節、清明仰庫司專人收買給付。
二十七、婦人染帛,每年各與染一段,任意染色,錢出庫司分派諸庄應付,專擇一人勾當。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庫司分派諸庄,每房各給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廳一所,凡弟侄有過,必加刑責,等差列后。
三十、諸誤過失,酗飲而不幹人者雖書雲“有過無大”倘既不加責,無以懲勸,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幹人,及無禮妄觸犯人者,各決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從長計議家長令妄作是非,逐諸賭博鬥爭傷損者,各決杖一十五下,剝落衣妝歸役一年,改則復之。
三十三、妄使壯司錢穀入於市肆,淫於酒色,行止耽濫竽充數勾當敗缺者,各決杖二十,剝落衣妝歸役一年,改則復之。
義門陳氏自建庄至分析,跨兩朝,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
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里永清村改為“義門”。
唐昭宗李曄於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
南唐王李升【逸田齋注】:應為“李昪”,下同。於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賜匾一塊,上書“義門”二字,標揭門閭。至此,“義門陳氏”自陳旺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開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歷時206年,先後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後人有義門陳氏始於唐之說。
宋太宗趙匡義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又於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並遣內侍裴愈賜御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御書樓,將“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宋太宗又於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為義門親題: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疑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和“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的詩句以示讚頌。
宋真宗趙恆賜聯“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無雙”,並於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台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宋仁宗趙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之謚號,又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贈義門分庄一詩中寫道:“江州久著義門庄,珠輝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庄歲月長。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子孫各知道義范,永於舜德有重光。”
時年義門陳氏建庄已歷時331年,3900餘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兩朝帝王的詩聯旌表中,可以斷定“義門陳氏”是古代文明之典範,作為一個家族累受兩朝歷代帝王的旌表,可稱中國古今之最。據史料記載,“義門陳氏”在宋仁宗時期處鼎盛時期,當時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凈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昇平的景象。因此,後人有“義門陳”盛於宋之說。
1.分庄祖知通,始遷地湖北黃陂倉埠。現分佈:湖北應城縣;湖北安陸;台灣等地。
2.分庄祖知遷,始遷地江西九江縣白鶴鄉東壟。現分佈:江西九江縣石塘;江西九江縣鄭家山;湖北武昌;湖北黃梅縣謝家鎮;湖北黃梅胡家營。
3.分庄祖知悅,始遷地湖北廣濟原政。現分佈:湖北黃梅縣亭前鎮;湖北黃梅縣王祖鎮坪山陳勝驛村。
4.分庄祖知本,始遷地江西廣信。現分佈:上饒十都巴塢、小眉塢;浙江江山汪塢坑;浙江常山東門、芳村、下坑塢;福建建寧縣高圳。
5.分庄祖知仁,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村石門。現分佈: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村、德安磨溪鋪里陳、江西浮梁縣石門、九江縣馬王坡、九江縣下湖嶺。
6.分庄祖知先,始遷地江西德化縣白鶴鄉株嶺。現分佈:九江廬山區石澗藍橋、星子縣橫塘石溪坂、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九江獅子鄉龍崗;靖安縣南社有知先公十一代孫宗祥,字孟麟,於元至正年間遷此,存有族譜;湖南省石門縣北鄉及大西北鄉亦有其後。
7.分庄祖知琉,始遷地安徽蕪湖。現分佈:湖北武穴市,湖北武穴官橋,湖北武穴石佛寺陳垸村,湖北靳春縣張旁陳廣村,湖北武穴市花橋鎮陳巷村;江西九江。
8.分庄祖知大,始遷地浙江開化市西港。現分佈:江西新建縣石埠鄉西崗村;江西星子蓼花鄉勝利村。
9.分庄祖知升,分遷地湖北崇陽縣天城。時知升任官袁州府宜春縣,就近置業安居。至元末十一世孫麒昌子僖,號萬七,知宜春縣。為避徐壽輝之亂,始遷崇陽受祖業。后尊麒昌為遷崇一世祖。
10.分庄祖知成,始遷地江西高安市大成鎮赤土村,后子倜分遷高安椒坊大田村。現分佈:現高安有延賞、知成兩房13子後裔散居高安多個鄉鎮,所謂小宗者。外遷有:江西新建溪霞鎮,江西奉新赤田鎮石湖村石儼陳家,江西新建厚田象潭村,江西新建生米鎮安豐村,江西新建松湖鄉鐵湖村;河南寶豐縣,河南汝寧府楊州平場關,湖北荊州市,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江西豐城市隍城鎮,江西省瑞昌市白楊鎮坊山村,江西瑞昌市高豐鎮,江西豐城市圳頭鄉;湖北陽新縣楓林鎮赤腳嶺;江西九江縣官埠嶺大田莊;湖南平江三陽鎮,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再遷重慶市雲陽縣沙市鎮、上壩鄉和奉節縣紅土鄉、新政鄉以及巫溪縣田壩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
11.分庄祖知明,始遷吉安府廬陵新義莊(今江西省吉水縣)。現分佈於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湖北孝感、麻城、貴州黔西縣、四川古藺縣等地。現已繁衍近萬人之眾。
12.分庄祖知間(989—?),江州義門建庄祖旺公十一世孫,陳濟次子,配偶彭氏。義門分庄拈鬮分至青州庄。青州庄14世綺公遷沂水。明初,17世銘盤公遷鳳陽府壽州東北60里泥河灣荒地廟,二弟銘鈺公遷河南,堂弟銘鼎公、銘勇公分遷鳳陽、宿州。銘盤公一支主要分佈於淮南市潘集區、蚌埠市懷遠縣西南境,以及阜陽市及周邊各縣,今稱淮西陳氏。銘鼎公始居鳳陽皇陵,四世有西遷,與銘盤公潘集、懷遠後裔交錯分佈。遷鳳陽府兩支總人口達十餘萬。
13.分庄祖守通,始遷於安徽太湖縣花亭。現分佈:安徽太湖縣。
14.始遷祖守宗,始遷於浙江永嘉縣上壠。現分佈:江西九江沙河毛橋,江西九江縣甘泉鄉陳家壕;湖北黃梅赤王洲;江西瑞昌市,江西湖口縣。
15.分庄祖守升,始遷地湖北武昌庄。現分佈:湖北松滋;江西德安林泉大溪坂。另值得一提的是,據道光辛丑年《陳易王氏宗譜》載:守升公生三子曰松、柏、椿。譜以松公五代孫興公為該族一世祖,傳至三世朝英公由興國州安樂里七里沖遷今咸寧市咸寧區雙溪鎮楊林村(舊稱武昌縣馬二里),其子“尚貴公於元末明初時因家多難,承祖命率子遷徙武邑關口太平地居焉,遂更姓王,然心不忍沒祖,猶以陳剛名其戶,(尚貴)長子錦堂外遷桐柏,次子斌堂仍居老戶,三子震堂居於坳上。三公者固為王族三庄立業之祖也。”時至今日,光我楊林村陳易王姓人,就有紅丁近八百,譜修六屆。(王宏偉供稿)
16.分庄祖守悅,始遷地江西高安黃墉。現分佈:江西德安吳山大坂陳,德安樟樹察家壠,瑞昌市洪嶺華林崗,九江縣長洛源;安徽省望江縣瓦西咀吉水湯,岳西縣瑪玉坳村花陽灣。
17.分庄祖守仁,字德宗,始遷地江西撫州市臨川蘭芳。現分佈:江西星子縣海會鎮;湖北天門市;湖北漢川、京山、應城、洪湖、仙桃;湖南嶽陽。另據浙江江山須江《舉川陳氏宗譜》(胡宗貴等纂輯)載“陳守仁,字德宗,宋嘉祐七年(1062)由江州遷居臨川,曾孫桂芳,宋乾道間徙徽州源南鄉”。傳十世至祖武,字紹周,明洪武二年(1369)因商遷須江嵩高里上崗,為須江始祖。
18.分庄祖守琉,始遷地湖北省蘄春縣寧河口。現分佈:湖北省靳春縣檀林鎮,湖北麻城,湖北黃梅,湖北省蘄春向橋鄉、桐梓鄉、青石鎮、武穴、八里湖農場等;江西省星子縣蓼南鄉沙山村;河南省新縣東鄉永山寨青山沖,河南光山縣吳家寨、塘新集等;安徽太湖縣河口鄉半街村,安徽省金寨縣,安徽太湖縣羅介村;陝西省三陽縣;貴州省赫章縣雙河鎮;重慶市城口縣後福鄉雙關村。
19.分庄祖守成,始遷地江西靖安雇埠羅林(靖安、安義、奉新三縣交界處)。現分佈:江西新建縣長凌鎮前進村,江西靖安縣香田雇山,江西南昌,江西德安聶橋,江西省永修縣,江西省湖口縣,江西省都昌縣,江西省弋陽縣,江西省德安縣,江西省彭澤縣;安徽太湖縣晉熙鎮老陳灣;湖北省江峽縣,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符港彭律;福建省建寧縣北鄉。
20.分庄祖守先,始遷江西樂安縣;後部分遷瑞昌縣范鎮,仍名樂安庄。現分佈:守先公後裔齊公遷徙到湖廣黃州府(今湖北黃岡)蘄州蘄春大同下鄉定居。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字熙直,於元朝末葉出生於先世子齊公徙居的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鄉。
21.分庄祖守大,始遷地安徽攸寧縣臨溪。現分佈情況:皖南祁門縣;江西宜豐縣。
22.分庄祖宗悅,始遷於江西吉安虎溪。現分佈:江西廬山東林寺處(僅陳順武1人)。
23.分庄祖宗兢(又作“競”),始遷地福建汀州寧化縣。今江西九江有其後人。
24.分庄祖宗華,分遷江西鄱陽邑,傳數世而有勝一公,生三子曰真一、真二、真三。元末寇據江州,士民星散,三公遂渡江而東卜居皖之懷寧。真二、真三擇居石牌,真一卜居旨泉沖,為遷懷始祖。現分佈:安慶市文廣局陳長璞(陳獨秀曾孫女)有族譜;江西九江縣新港鎮舒家侖村。
25.分庄祖宗通,始遷地安徽省望江縣雞鳴河畔(按:亦云望江華陽)。現分佈:安徽霍山縣安家河道土鄉,安徽金寨黃泯坂、銀沙畈等;湖北浠水縣雞鳴河鎮,湖北省浠水縣蔡家河鎮洗馬畈鄉、丁司壋鄉,湖北英山縣南河城關,湖北靳春縣西河驛;陝西省鎮安縣結子鄉水碓溝;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鎮。
26.分庄祖宗大,始遷地江西分寧黃源村(今修水縣石坳鄉黃源村)。現分佈:江西修水縣溪口鎮嘴頭村;江西分宜縣。
27.分庄祖宗升,始遷地湖北蒲圻新店。現分佈:湖北應城市;雲南省永善縣;湖北省嘉魚縣。
28.分庄祖宗和,始遷地福建侯官,明嘉靖年間定經公由福建閩侯入廣西,落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陳屋寨至今,2000年撰修《陳氏族志》,人口1200餘眾。
29.分庄祖宗芳,始遷地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湘潭庄,稱湖鄉庄。明初,得林自江夏來湘鄉,至四世友高仍居鄧思渡,友明移居棕樹灘。又分支湘潭、祁陽等地。
30.分庄祖宗先,遷江西湖口庄。一支分板山黃沙嶺;一支分吉安府吉水縣,后至興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吉水縣大桑樹遷於湖北荊州府石首縣藕池下陳家橋(現屬公安縣管轄)。1952年有後人遷石首縣大垸區黃金港(現黃金灣村)。吉水縣的志善公於明洪武四年(1371)率二子徙居湖南樟湖嶺陽谷堖,後轉徙益陽。長子僉一落藉於二十一里灘頭坪(今益陽市赫山區牌口鄉虎形山村);次子僉二落藉於十八里金竹坪(偏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集成垸村)。有後人遷湖北省石首市大垸、橫溝市等鎮。
31.分庄祖宗邱,始遷(今山東)萊陽庄。現分佈於蕭家橋上、下樑陳等處。曾與繼琉、公成後人合修宗譜。(註:有舊譜說始分江西弋陽,后遷山東萊陽)
32.分庄祖宗遷,始遷地江西南康海昏馬頭。現分佈:江西省瑞昌市湓城鎮,江西瑞昌市蘆塘鎮馬頭村;湖北漢陽,湖北通山,湖北陽新,湖北黃梅;陝西山陽縣大盆溝,陝西白鶴縣爛泥港大泥溝。
33.分庄祖宗成,始遷地江西新建大塘鄉赤岡(今觀咀村),后子孫支分派別。由赤岡而分遷與東湖樟園者為存信公;由樟園而分遷於詹源溝者時耀公,今鷹潭、余江多有後裔。現分佈:南昌灣里區余牟村,南昌灣里區招賢鎮夏澤村,江西新建金橋鄉小橋村,江西新建大塘鄉觀咀,江西南昌縣南新鄉芳州村,江西星子縣蘇家檔,江西浹江縣,江西新建樵舍鄉萬坊村,江西新建望城幸福村。
34.分庄祖希遷,始遷地江西瑞昌赤湖。今江西德安河東鄉后田村有其後人。
35.分庄祖希虞,始遷地廣東省曲江市下橋(按:現有譜作“希儒”)。現分佈:湖北省黃梅縣陶家墩廖家玗;江西省豐城縣,江西省興國縣張家;湖北省天門市干驛鎮河花池。
36.分庄祖希先,始遷地江西彭澤太平鎮鄰波村。現分佈:江西彭澤楊梓鎮,江西湖口縣流泗蝦蟆橋;安徽黃山望江嶺,安徽馬鞍山,安徽太湖。
37.分庄祖希悅,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現分佈:湖北黃梅蔡山陳家壕,湖北廣濟太平鄉馬乾村,湖北黃梅苦竹鄉,湖北黃梅牛牧山村;江西德安縣后田;陝西商南縣,陝西長安府。
38.分庄祖希讓,始遷地江西弋陽。(註:有作“希詛”,可能為誤寫)。
39.分庄祖希升,始遷於河南信陽市新店。現分佈:江西九江市;江西星子華林花橋;江西九江縣夏家鋪。
40.分庄祖希成,始遷地寶慶府城步縣松林團六都六甲,即今湖南城步縣(按:舊譜亦云安徽桐城石河)。現分佈:江西彭澤;安徽懷寧;四川屏山縣龍華鎮。
41.分庄祖希真,始遷地江西上饒鉛山縣汪二鎮火田莊。現分佈:江西鉛山縣汪二鎮、大源畲族鄉、陳坊鄉、湖坊鄉、鵝湖鄉、永平鎮、虹橋鄉;上饒縣查亭鎮,德安縣河東鄉。
42.分庄祖希遠,始遷於湖北浠水縣蘭溪鎮。今江西九江縣譚家畈有其後人。
43.分庄祖公仁,始遷地湖北省陽新富川東源。現分佈:江西南昌縣涇口鄉,江西省瑞昌市馬頭鎮,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鎮,江西九江縣太平宮;湖北廣濟插箕垸、沙坑、盤壙等,湖北陽新縣牌石,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大屋陳村。
44.分庄祖公升,始遷地湖北咸寧官溪庄。現分佈:湖北咸寧市大畈村,湖北咸安區雙溪鎮光埠鎮,湖北咸寧市嘉魚縣,湖北省江夏區;安徽省宿松縣,湖南省臨湘。
45.分庄祖公琉,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行塘庄有其後人。
46.始遷祖公通,始遷地安徽宿松縣。現分佈:安徽宿松;湖北咸寧,湖北靳春,湖北廣水,湖北黃梅;江西九江,德安車橋義門村八隊;陝西平利線河。
47.分庄祖公明,始遷地河南光州仁和,今屬潢川市轄。現分佈:河南光山縣陳家集,河南商城同井畈,河南光山縣涼亭,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陳家窪。
48.分庄祖公長,始遷地四川銅梁縣庄(今屬重慶轄)。現分佈:浙江常山縣,浙江江山市清溪;江西樂安縣,江西南豐縣。
49.分庄祖公遷,始遷地安徽太湖宛溪。現分佈:安徽太湖羅溪鄉喬嶺村,安徽桐城縣宗洋鎮,安徽太湖縣北中鎮馬安村;江西萬年縣上坊鄉付廠村杉沅陳家,江西安義石鼻鎮,江西余干縣江埠鄉、大溪鄉、洪家咀鄉、三湖鄉、康山鄉;河南內鄉縣,河南淅川縣;陝西石泉縣,陝西平利縣。
50.分庄祖公成,始遷於湖北浠水縣關口鎮蔡家橋回歸庄,陳潭秋是其後裔。現分佈:湖北鄂州、黃岡孔子河、蘄春、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村、浠水縣巴鐸鎮王宿山陳村、浠水縣竹瓦鎮柳樹鋪,湖北莫山縣,湖北新州,湖北羅田;江西九江,江西樂平市;安徽省金寨縣,安徽霍山縣;河南商城等。
51.分庄祖公先,始遷地江西吉安永豐縣竹牌門打鼓沖石烏。現分佈:江西省德安縣鄒橋鄉付山,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村;湖北武穴市石佛寺官橋機車下村。
52.分庄祖汝仁,始遷地江西建昌(今永修)麻潭鄉雙陂庄。現分佈:江西德安愛民鄉潘坊,江西聶橋鎮聶橋村,江西德安高壙鄉,江西豐城默林鎮崗上村。
53.分庄祖汝經,始遷地今福建清流縣。現分佈:湖南瀏陽金剛、攸縣、醴陵市;江西萍鄉;貴州銅仁縣;雲南省。
54.分庄祖汝尚,始遷地浙江慈溪(今寧波市)。
55.分庄祖汝悅,始遷江西奉新羅溪庄。現分佈:江西省瑞昌縣牛公庄;湖北仙桃市,湖北洪湖。
56.分庄祖汝先,始遷地江西安義縣鄰鄉,與汝隆同分一庄。現分佈:江西新建縣溪霞鎮,江西安義萬埠鎮羅山村,江西安義石鼻向坊觀舍,江西安義東陽鎮徐埠村,江西新建昌邑鄉八房,江西新建縣金橋東和村,江西永修馬口鎮。
57.分庄祖汝成,始遷地安徽廬州舒城縣。今福建永泰縣源口有其後人。
58.始遷祖汝心,始遷地安徽懷寧。現分佈:安徽安慶市;湖北黃梅縣杉木橋村。
59.分庄祖汝通,始遷地安徽霍山縣(按:亦云江西永興縣田鎮鄉赤山)。現分佈:江西九江新壙鄉,江西九江縣港口鎮;湖北黃梅縣月都汪家廟。
60.分庄祖汝隆,始遷地江西新建縣石塘庄。後有分遷安義縣。現分佈:江西新建縣霞溪,江西九江縣黃老門團山,江西星子縣,江西省景德鎮市鵝湖區,江西九江縣沙河陳家樓;湖北黃梅縣,湖北黃梅小溪鎮、團洲、嚴洲,湖北黃梅濯港鎮,湖北黃梅新開橫河品村,湖北武穴龍坪新州村。
61.分庄祖汝升,始遷地湖北咸寧嘉魚縣普渡。現分佈:湖北咸寧嘉魚縣炯墩鄉下海尚陳村,湖北省嘉魚縣汀泗鎮三尚村,湖北崇陽花涼亭,湖北蘄春。
62.分庄祖汝優,始遷地廣東南雄縣保昌。現分佈:廣東順德市倫教鎮,東莞市虎門北柵。
63.分庄祖才大,始遷地湖北大冶靈鄉。現分佈:湖北大冶市,湖北咸寧高橋,湖北陽新縣東源鄉谷保村為谷保公所遷;湖北咸寧市咸安區大幕鄉馬鞍頭村為新仕公所遷,今咸寧咸安區,襄陽南漳縣、保康縣、谷城,十堰鄖西、房縣、竹溪、竹山,荊州沙市;宜昌五峰、興山;陝西商洛山陽,安康白河、洵陽,西安;四川大寧;重慶巴南區;河南內鄉等地都有新仕公後裔。
64.分庄祖才琉,始遷地鄱陽土伏。現分佈:江西上猶縣,江西九江新合鎮,江西金雞坡白水湖,九江市五里鄉,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鄉;陝西平湖;湖北黃梅縣分路口。
65.分庄遷祖才先,始遷地江西黎川新城烏石。現分佈:江西德安縣林泉鄉,江西永修縣虯津鎮,江西九江縣岷山鄉小陽(陳聖洪);湖北靳春檀林鎮。
66.分庄祖才悅,始遷地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按:又譜雲九江瑞昌雙下橋楓林)。現分佈: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戈陽圭峰鎮長湖村。
67.分庄祖才宿(自雲仲公三子克政後人),至始萬公遷居江西境內,又至始萬公的元孫萬三公,元末為避兵難復遷安徽潛山縣陳家河(原名黃檗河)。今存其民國四年(1915)族譜。
68.分庄祖才遷。始遷地浙江新城縣。據新建赤岡知成公庄譜載:才遷分居新城,其子肅公出宰富州(今浙江富陽市),后卜居港口。現分佈:江西新干縣、沂江鄉東湖村,豐城市劍南街辦艻棚社區邑東陳。
69.分庄祖才典,始遷地湖南邵陽新化。現分佈:江西九江縣黃老門鄉通田村,江西九江縣岷山鄉花盤村,江西瑞昌王家烈;湖北廣濟馬蘭坂。
70.分庄祖才成,始遷江西饒州府鄱陽縣、樂平、余干三縣毗鄰,住馬尾巷,舊稱樂平庄。現分佈: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71.分庄祖才星,始遷浙江開化金溪。現分佈:江西九江市前擇鄰;台灣。
72.分庄祖才仁,始遷於江西宜黃縣東陂。今江西九江市有其後人。
73.分庄祖思懿(按:《安陸陳氏概略》作“思懿”。也有譜作“思壹”或“思一”),始遷於湖北麻城白果。現分佈:湖北麻城,湖北孝感南區,湖北安陸;河南光山;貴州雲陽等地。明季有一汝風者徙四川重慶忠州。
74.分庄祖名思遷,始遷地江西興國縣新村。又雲山東肥城富陽縣。有譜。
75.分庄祖思澄、思洪,始遷地湖北陽新洋港鎮。現分佈:湖北陽新義門果石庄堪稱大庄,人口眾多,分佈湖北陽新洋港鎮、龍港鎮、大冶市、大冶金山店關山、陽新韋源口鎮、大冶香山、大冶市陳貴鎮洋壙、大冶市靈鄉鎮、湖北鄂州太和鎮陳太村、湖北通山燕夏鎮、通山洪港鎮、通山新橋、通山城關等多地區。外遷有陝西商南縣過風樓鎮徐家店;江西星子溫泉,江西德安林泉鄉,江西德安義門村,江西瑞昌市三眼橋,江西新建石埠鄉豐聯村,江西瑞昌流庄鄉三元村聶寶山;四川省達州市雙河口鎮清水河村、白象赤村、青紅林村、石橋磨刀溪,四川大竹縣長官坪,四川完源縣荊竹坎;安徽霍山縣緒佛庵;貴州大方縣。
76.分庄祖思先,始遷地安徽東至縣平塘,宋高宗時,為避戰亂,遷居湖南平江北嶺,為平邑義門始祖。現分佈:湖南平江城及平江三墩鄉,湖南長沙等地。
77.分庄祖思通,始遷地湖北省武漢市漢陽瑞慶(今蔡甸區)鳳棲山南麓,陳昌浩是其後裔。現分佈:湖北漢陽蔡甸區奓山街長新村;安徽懷寧三橋坂,安徽潛山縣天柱山下,安徽太湖天橋鄉羊河村陳家墩,安徽岳西縣田頭卿。陝西山陽縣西照川、商南等地。
78.分庄祖思大,始遷地湖北通山湄港柏山(現通陽鎮德船村)。現分佈:湖北通山湄港陳村;江西武寧溫湯鎮、江西修水縣、江西銅鼓縣,陝西紫陽縣,湖北崇陽縣、湖北咸寧汀水橋,湖南平江、湖南嶽陽縣。
79.分庄祖思仁,始遷地江西省清江縣新港。現分佈: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貴州省普定縣坪上鄉和平村,貴州省普定縣白岩鎮段橋村,貴州省仁懷市符陽生界壩。
80.分庄祖思悅,始遷地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今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有其後人。
81.分庄祖思升,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現分佈:江西南昌蔣巷鎮洲頭村,江西進賢縣架橋鎮艾溪陳,江西南昌縣塔城鄉芳湖陳村,江西南昌縣開上陳村;湖北石首市新廠鎮陀楊樹萬家剅村,湖北公安縣甘家場鄉大門土地村,湖北省江陵縣普濟鎮雷打樹村,湖北石首市;湖南邵陽市;南昌縣武陽鎮開上陳村是由南昌市萬壽宮筷子巷直遷於此,其後沒有移動。該譜堂舊貽字派:“思汝公延彥,才守孟仲季,德應瑞鈞森,淮秀士良成,維以其學上,而一正於邦。”後續譜增貽字派:“繩祖紹世業,方能常濟美,廣衍庭義興,光榮必懋超。”開上陳氏現已傳到“常”字輩,其“學”字輩人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出生的。
82.分庄祖彥緯,始遷於江西南昌市筷子巷,自稱石橋庄。現分佈:江西永修河橋,江西省都昌縣蘆溪鄉西川村;湖北仙桃市,天門市杜橋、京山縣永隆河,湖北咸寧市九都油麻壠。
83.分庄祖彥通,始遷地湖北漢川市田二河鎮燕子灣。
84.分庄祖彥成,始遷地江西武寧縣巾口鄉泉村蒿港河塘。(按:據修水龍峰譜載,彥成為高安丞灌公長子鏞在義門之裔孫。另據《建昌縣鄉土志·卷四·古迹》載:“河塘庄,縣西四十里,潁川義門陳氏別業久廢,宋慶曆間,陳彥成重修。彥成仕婺州家焉,遣其子撲歸潁川,子聳居河塘。宋屬洪都武寧,今屬建昌。”從此則信息來看,河塘庄早已存在,並非義門分家時所建。)
85.分庄祖彥悅,始遷地福建長泰縣岩溪。今德安縣鄒橋鄉馬嘴頭有其後人。
86.分庄祖彥琉,始遷地廣東梅縣三角。現分佈:江西修水縣廟嶺鄉安峰村;江蘇徐州,江蘇丹陽。
87.分庄祖彥升,始遷地江西峽江(峽口)沙坊庄。(按:一雲臨江縣東江沙坊庄。)今江西東鄉鄧家古源村有其後人。
88.分庄祖彥君,始遷湖南醴陵縣。現分佈:河南新縣;江西九江周家嶺;湖北黃梅孔壠鎮。
89.分庄祖彥豪,始遷地福建上杭縣。現分佈:福建上杭;安徽宿松;江西彭澤;江西修水四都、江西靖安縣三爪侖。重慶市壁山縣南岸區、巴縣桐子溝、騎龍寺、考鷹岩、任家嘴、楠木溝、蔡家崗;台灣。
90.分庄祖彥仁,始遷於浙江長興縣。又雲始遷常州宜興。現分佈:湖南來陽,湖南嶽陽縣英家灣陳玉安門,湖南省岳陽縣柏祥鄉旱草坪,湖南省岳陽縣關王橋周陳屋,湖南嶽陽黃沙街鎮大明荷塘,湖南汨羅市三江鄉陳家橋;廣東南雄。
91.分庄祖承成,始遷地江西建昌陳橋萬福(今永修縣)。現分佈:江西修水桃坪之黃崗、星子蓼南古門、九江茶嶺、瑞昌雙橋、臨川、安義縣;湖北黃岡、黃梅、武穴、咸寧;福建、陝西、河南、四川萬縣。
92.分庄祖彥謙,始遷地江西德興礪居。現分佈情況:江西上饒市,江西九江縣新合鎮,江西九江縣文橋村;河南新縣,河南光山縣高陌店朱家寨西南陳灣;浙江嘉興縣。
93.分庄祖承悅,始遷於江西省星子縣。今江西星子華林鄉有其後人。
94.分庄祖承逸,始遷地江西省泰和縣。(按:本“承逸”,然多譜寫作“承一或承壹。)現分佈:江西泰和柳溪,江西省修水縣清水岩鄉嶺下村,江西省修水縣三都鎮洋湖村,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嶺下村王石源;廣東省增城市。
95.分庄祖承先,始遷地江西贛州市濱江鎮。(按:亦云浙江富陽太源河)。
96.分庄祖延年,始遷於安徽廬州府蜀山莊。有譜作延陵,今湖北英山縣、廣東豐順縣有其後裔。
97.分庄祖延升,始遷地湖北武昌江夏庄。現分佈情況:其九世孫福一明洪武初年由湖北江夏遷庄京山縣王家河,至其孫鑒公又由王家河遷居陳家嘴。今京山縣楊浲有其後人。
98.分庄祖延晤,始遷地湖北沔陽庄(仙桃市)。現分佈情況:湖北仙桃、京山;廣東豐順縣等地。其九世孫伏林明洪武初年由沔陽紫金潭遷居京山縣桃花凹,生二子琦、仁玉,今京山楊浲有其後人。
99.分庄祖延賞,始遷地江西高安陳家湖。現分佈情況:湖北荊州;江西省高安縣獨城鎮文皇村太平陳,今高安市多鄉鎮有其後裔。
100.分庄祖延悅,始遷地福建壽寧縣。今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有其後裔。
101.分庄祖延轄,始遷地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馬跡。現分佈情況: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來堡村,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江西省瑞昌市南義鎮,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黃壙村勒家;湖北省通山縣通陽鎮石宕村。
102.分庄祖延先,始遷地江西瑞昌深坑。現分佈情況:江西省瑞昌市樂山鄉;湖北黃梅,湖北武穴市西邊菜園。
103.分庄祖延斯(延芝),喬之子,剩之孫,潤之曾孫,址之玄孫,址公乃侍公之嗣子。始遷江西省吉安縣東赤岩。現分佈:江西省德安縣聶橋鎮,江西吉安縣,江西永新縣。
104.分庄祖延通,始遷地湖北鄂州樊口。現分佈:湖北省黃梅縣新開鎮六家咀,湖北省鄂州市;江西婺源;江蘇丹徒石城;安徽六安陳高集。
105.分庄祖延佑,始遷地江西永新勝業鄉石陂村,後來又分永新里田雙溪田。(按:有譜寫作“延又”)
106分庄遷祖延琉,始遷地湖南邵陽縣寶慶庄,今湖南邵陽邵井。今湖北黃梅縣分路有其後裔。
107.分庄祖延仁,始遷於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白馬寺興置。其九世孫陳善明洪武初年由荊州遷居湖北京山縣白陽里螺螄台,生四子榮、華、富、貴,今京山楊浲有其後人。
108.分庄祖延正,始遷地福建省建寧縣。現分佈:江西省鉛山縣虹橋鄉新豐村。
109.分庄祖延盛,始遷地福建建寧庄。現分佈:四川省鄰水縣,浙江臨安市,江蘇連雲港,江西萬載。
110.分庄祖延遷,始遷於湖北通城縣蟠塘。今江西武寧昇平有其後裔。
111.分庄祖延鼎,始遷江西新余市對河陳村。今湖南醴陵、株洲、九江市廬山區均有其後裔。(山西大寨陳永貴是其後裔)還有湖北廣水(今英山縣)陳導益明季遷此建庄;康熙末至雍正元年在應山城北營房塘建義門陳氏宗祠;至今人口繁衍甚眾。
112.分庄祖延大,始遷地江西瑞昌市望仙鄉龍潭。現分佈:江西九江湖西堡、武寧縣、瑞昌市、德安塘山鄉。
113.分庄祖延聖,始遷地江西萬載縣。現分佈情況:江西宜春市萬載縣。
114.分庄祖繼鏜,始遷地江西鄱陽縣江右。現分佈:江西撫州赤石塘,石城縣陳坊,廣昌黃竹鄉,南豐饒舍、洙湖、苦竹埠等地;安徽太湖縣九村畈、石井山陳家;湖南瀏陽大瑤鎮;福建邵武禾坪、建寧縣陳源坊。
115.分庄祖繼忱,始遷地江蘇丹陽縣百傾庄。現分佈:江蘇丹陽縣百傾;浙江溫嶺國澤。
116.分庄祖繼鎧、始遷地江西鄱陽縣黃金山。現分佈:安徽太湖寺十里山,安徽太湖縣花國鄉陳家崗村,安徽省岳西縣店前鎮雪羅山陳村,安徽省太湖縣晉熙鎮岔路村,安徽太湖縣寺前鎮楊家村陳家組;陝西洛南,陝西山陽縣。
117.分庄祖繼琉,始遷黃岡謝蒲庄。現分佈陳家寨等處,曾經與回歸庄、萊陽庄聯宗合譜。
118.分庄祖繼升,始遷地江西進賢縣七里鄉,擇居南昌石橋。現分佈:江西南昌小蘭鄧埠村(註:該村陳才金、陳春水宗親2009年與本書主編陳月海一同參加“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二十屆國際大會”),江西九江縣西關,江西湖口縣;湖北孝感市鄒崗鎮,湖北麻城,湖北襄陽,湖北孝感洪樂鄉龍村,湖北漢陽,湖北天門干驛鎮、程越村;江蘇南京;湖南省平江縣三陽。
119.分庄祖繼全,始遷地江蘇南京江寧區上元庄。現分佈:江西瑞金市武陽鎮,江西南昌市;河南省唐河縣陳排灣;江西省德安縣;廣西桂林市。
120.分庄祖繼通,留守義門火巷庄。現分佈:江西德安車橋鎮白羊村;江西進賢縣倉下嘴;貴州等地。
121.分庄祖繼珪,留守義門火巷庄。現分佈:今九江馬回嶺祿原坂;湖北荊門,黃梅、小池;貴州等地。還有一支於明永樂六年由德安火巷庄南崗遷安徽潁上縣楊湖鎮東老陳台、棋桿台落戶生息繁衍,至今人口萬餘;譜修多屆,首屆創修於明成化年間。(潁上縣陳家汪供稿)
122.分庄祖繼遷,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尖山官埠庄。后遷白水黃土寶泉。現分佈:江西武寧縣官蓮鄉,江西新建縣南磯鄉向陽村,江西星子縣蛟塘鄉,江西九江縣東城坂。
123.分庄祖繼釗,始遷地江西湖口縣流芳鄉。(按:留市,即流芳。多譜曰“流市庄”,恐誤抄。庄名,是由地名而來。)今南昌市青雲譜有其後人。
124.分庄祖繼鍾(伯宣→崇→訪→和→肱→繼釗、繼鏜、繼鍾),始遷於江西吉安永豐縣。現分佈:江西九江縣沙河街,江西廬山區海會鎮,江西九江縣新港楊家村,江西九江縣蛟灘坂(十幾處);湖北省公安縣;安徽省南陵縣。
125.分庄祖繼元,始遷地江西建昌城子驛庄。今江西九江縣城子鎮有其後人。
126.分庄祖繼銘,始遷地江西都昌南橋鄉。現分佈:江西都昌汪墩鄉,江西都昌左里鎮義門村,江西廬山區海會五里山,江西湖口武山鎮,江西星子白鹿鎮,江西九江新港河家咀,江西都昌北市;安徽宿松縣;陝西省商南縣。
127.分庄泰遷(一作“太遷”),始遷地江蘇揚州寶應。今江蘇泗洪縣有其後人。
128.分庄祖時先,始遷地浙江金華縣千家龍游庄,至時先二十一世孫陳銀傑,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湖北黃岡太守,遂落籍黃岡上庶安鄉彭陳坂,曾經和義門陳橋聯宗共建祠堂,並續修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楚黃陳氏宗譜》。在乾隆年間,有第二十五世祖陳亮清經商洛南,先居洛南東百里的王耳溝,傳三代遷縣北陳家澗。亮清有兄弟九人,與族人先後遷居商洛區域的商縣、丹風、商南和關中的長安、臨潼、大荔、朝邑、華縣者不計其數。僅陳澗周圍的張灣、楊城、石幢、潘溝、二道河及駕鹿、黑山等地(截至1993年)陳姓人口約3000餘。附錄《楚黃陳氏宗譜》龍游庄(紹義堂)派語:(國希一之友亮,)文廷世發昌;正大昭先德,榮華啟運祥;溢聲能永紹,家慶溥綿長。
129.分庄祖端琉,始遷地湖南永州府永寧縣。(註:按舊譜,類之嗣子,倫之孫輩,求之曾孫輩,坦之玄孫。本為樣之第三子,戟之孫,永之曾孫,坦之玄孫。)
130.分庄祖覺先,始遷地安徽省涇縣。現分佈:江西德安楊橋鄉八一村;浙江建德市管村。
131.分庄堯則,始遷地江西建昌(今永修縣)南豐庄。傳至根盤公因官立產始卜居安徽休寧,是為遷皖一世祖,又傳至端公由休寧徙懷寧縣。(安慶市圖書館藏其民國三十七年《義門陳氏宗譜》)
132.分庄光大、先大,始遷湖北省羅田縣平湖郵亭寺,同分一庄。現分佈情況: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羅田縣勝利鎮,羅田縣河鋪鎮,羅田縣風山鎮;安徽省金寨縣吳店鎮;河南省商城縣;四川、雲南、江蘇等地。
133.分庄祖邦大,始遷地湖北松滋庄(至四世,一支遷德安陳家灣)。現分佈情況:江西德安林泉陳家灣。
134.分庄祖吉先,始遷地浙江衢州江山潭石。
135.分庄祖世升,始遷地福建霞浦辰溪庄。今江西德安磨溪陳家鋪有其後人。
136.分庄祖嘉琉,始遷地湖北黃安庄(今紅安)。現分佈:江西廬山區余家壠,江西九江縣仁貴鄉青皮坂,江西九江縣芳蘭湖蔡家咀。
137.分庄遷延甫,始遷地江西貴溪。現分佈:江西貴溪浜江鄉,柏里村,小烏陳村。
138.分庄祖運升。始遷於江西豐城縣石灘。現分佈:江西豐城馮家河,江西豐城市拖船鎮源汊村,江西九江縣城門鄉,江西九江縣新塘、新合,江西星子縣,江西瑞昌洪山,南昌鑼鼓嶺,南昌縣劉門洞;湖北黃梅徐河鄉,湖北武穴市盤壙;湖南攸縣、湖南查陵、湖南常德、湖南長沙;河南雙城。
139.分庄祖美仁(才美),生子陳元,始遷地江西宜春彬江庄。1125年為避金兵,陳元之子陳魁南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后名汀州庄,為今之義門大庄。現分佈情況:江西修水縣四都鎮五都村,修水縣汪崗鎮,江西萍鄉南坑,江西奉新縣仰山鄉;廣東信宜市石硃砂鎮旺陂村,廣東五華縣,廣東陸河縣南萬,廣東東莞遼步鎮陳家埔,廣東豐順縣,廣東平遠縣,廣東和平縣林塞鎮,廣東深圳寶安觀瀾、牛湖、松元廈;福建上杭縣;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四川鄰水縣西天鄉;台灣省苗粟,香港等等。
140.分庄祖加琉(譜載系郁公次子,妣馮氏,生子三:顏、戒、華。)由江州分遷湖北黃安庄卜居於細嶺(上竿山)陳家田(今紅安縣覓兒寺鎮)。現分佈:新洲縣雙柳鎮佗廟、陽邏鎮的陽邏、縣城的吳陳塆,麻城宋埠野雞崗的玉閣梅家墩、白果鎮劈金山的五桂塆、鐵門鄉的潘家塘,紅安縣太平鄉的上陳家灣、下陳家灣,圻水縣上蓮花塘等處。以上為華公後裔分佈情況,顏、戒二公後裔分居不明。(按:此載為黃安庄後裔陳志強供稿。多譜載都公生三子曰才琉、嘉琉、昭琉。且嘉琉、昭琉分湖北黃安庄,與此則不同。)
141.分庄祖守明(其族譜自說為義門仲公子之玄孫),始遷廣東東莞庄,至守明十二世孫白蘭、念蘭兄弟遷居廣東海豐縣。
142.分庄祖思昊,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同思升同分一庄,舊譜未載。有後人。
143.分庄祖彥昌,始遷江西洪州玉笥庄何平里。今湖北鍾祥西南一百二十里處陳安山有其後人。
144.分庄祖繼庄,始遷地江西九江縣城子鎮。現分佈情況:江西省九江縣城子鎮。
145.分庄祖希崇,始遷於江蘇省江都縣。現分佈: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146.分庄祖守華,始遷於浙江德清縣崇德庄。
147.分庄祖以崇,居吉水縣白沙鎮赤岸村。(按:以崇公是義陽王陳叔達“十一傳至唐從事郎達禮”之裔孫,世居吉水赤岸村。為應“義聚江州義門”之倡議徙來德安,參與義門分庄后返吉水赤岸村。元明之際,以崇第十二世孫禮安又回遷德安名“赤崖庄”,居聶橋郎昌坂至今。以崇後裔又一支由吉安府永豐縣蘇家墩遷居德安鄒橋鄉道崖山馬嘴頭居住至今,曰“長泰庄”。詳見《吉水赤岸村陳氏族譜》。)今永新縣禾川鎮東里區長塘村有其後裔,人口甚多,有祠堂和族譜。元末明初以崇公第十二世孫亞蠶由永新城西徒居黃崗屋背(今永新縣龍門鎮黃崗村)開黃崗歲世系,人口甚多,有祠堂和族譜。
148.分庄祖彥和,始遷地江蘇省蘇州市。現分佈:海南省文昌、瓊山、海口、澄邁等幾十個鄉村(陳姓60%是其後裔)。
149.分庄祖陳鳳,陳崇玄孫。宋真宗朝任潤州別駕,為丹陽庄始祖(其世係為:陳崇→袞→恭→宗俞→鳳)。陳鳳長子亢遷丹徒金沙,次子誠(一作忞)居丹陽珥陵越塘。因直諫而被宋高宗殺害的陳東即出越塘之族(世係為:鳳→誠→廣→思齊字伯賢→震字聲遠→東、南)。現分佈於丹陽、金壇市金城鎮清涪村、江都縣安阜洲、鎮江句容。
「按:陳鳳子亢,亢子廓,廓子珹,珹子維。維子從古。周必大《陳從古墓銘》載陳鳳為金壇始祖陳伯眕之後,非陳匡後裔。詳見《陳從古墓銘》及按語。」
150.分庄祖延彬,據懷邑《丁氏族譜·纂修家乘序》載:“丁之族,其先實江州義門之陳,有曰慶者自義門徙三村。三村之裔諱季英者,商行至皖,寓宿松丁氏焉。丁翁資亦裕,適與之同事,時值江州兵亂,富弗能旋。有斷金之好,不忍捨去,遂以第三子埈贅其女。未幾丁氏歿,繼娶謝氏,生子二:介甫、義甫。介甫留宿松,義甫徙懷寧欽化鄉汪家潭,欲復陳姓,避偽漢嫌不果,遂仍外氏以丁為姓。此即余懷邑丁氏受姓之原也。”其譜世系如下:
陳崇→袞→昉→溥→延彬(分庄始遷漢陽)→佳→憲→顯→武叔→秉→鉉→炳→寧→慶(自義門遷三村)→大彪→時忠→仲→季英→埈(字良卿,改丁姓)。查多譜載溥公生子二:希通、思通,無延彬,即為漏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