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澗

北澗

北澗徠社區村莊由來 明朝初年,王氏由沙子口街道姜哥庄遷入北澗。清朝道光年間,蘇氏又從鴻園村遷此。王氏、蘇氏同為山西洪洞大槐樹下人的後代。王、蘇剛來時,分別居住在山澗、黃毛庵、南邊子。由於山勢高峻,山澗常發洪水,相處和睦的王、蘇兩家,便一塊商量在山腰平坦地段選了村址。隨後從山澗、黃毛庵、高坡上搬了下來,形成了現在的社區規模。

政區人口 沿濱海大道北行,過李沙路2公里,便會看到西北面有一海拔338米的高山——北山。山前有東西兩澗,合稱北澗。北澗社區就坐落在兩澗之間。翻過北山就是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2004年該社區有居民95戶,人口311人,以王、蘇姓氏為主。

社區特色


北澗社區后北山,山勢峻峭,奇峰鬥豔,若逢陰雨天氣,山頂便有濃霧籠罩,俗稱霧露頂。頂峰西面有一巨石托著一塊圓形石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怪特奇麗,名曰托石。托石東側有一百丈懸崖峭壁,由紅色大理石構成,面平如鏡,壯觀奪目。峭壁下有一岩洞,因形似大雁展翅而稱之為雁窩。雁窩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幾百年前的一個春天,大霧籠罩著山頂,一群大雁由南向北飛來,快到霧露頂時一隻大雁掉隊,便猛烈的追趕,只聽一聲巨響,火花衝天,一股青煙騰空而起。隨後大風把霧吹散,千隻山燕從四面八方飛來,盤旋在山頂為大雁鳴哀,從此成群山的燕子便在此棲息。後來,人們上山采野菜發現了這個山洞,起名為雁窩。霧露頂東南山腰中平卧一塊巨石,中間突石隔成兩半,突石中間有一串孔,如房屋狀,分為東西兩間,取名石炕。石炕東南處,怪石林立,形態各異。其中一巨石上托著一狀如餃子的大石頭,人稱餃子王。春暖花開時節,登上遠望,櫻花、桃花、杏花、梨花爭相開放,猶如花的海洋。山上林濤振振,山下溪流潺潺,山上山下一片鳥語花香。

北澗村貌


經濟狀況 近些年來,社區居民大舉封山造林,努力發展林果業,植樹造林200畝,家家戶戶果樹成片,其中蘋果、櫻桃猶為出名,使該社區成為北宅街道徠的果園區、青島市的果品供應“基地”。現在社區居民有拖拉機30部、汽車12部,並有6戶從事專業養殖,走出了多舉致富的路子。2004年,社區總收入510萬元,人均收入4598元。
社會事業 社區始終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1997年整修了街道,修橋三座;1998年投資40餘萬元,在山澗修水庫一座,解決了社區居民吃水問題。2001年投資5萬餘元,給社區居民安裝了閉路電視,社區里還為鳳凰台小學的興建捐資3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