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6彈道導彈

先進固體中遠程彈道導彈

東徠風26(DF-26)中遠程彈道導彈是我國研製的先進固體中遠程彈道導彈,是懾戰一體、核常兼備的新型系列化導彈武器,是中遠程打擊武器的骨幹和核心力量。東風-26導彈具備跨區無依託機動發射能力,能夠對多種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發展沿革


東風-26彈道導彈
東風-26彈道導彈
東風-26型導彈研製周期10年。
2013年基本定型,2014年實現了核常兼備,2015年具備了打擊海上大型移動目標的實戰能力。

技術特點


研製特點

具備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我國自行研製的武器;二是戰鬥部核常兼備,既可遂行快速核反擊任務,也可遂行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任務;三是打擊目標陸海兼備,具備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精確打擊能力;四是融合了多項新技術,通用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高。

性能數據


導彈射程

東風-26彈道導彈作為一種中遠程彈道導彈,最核心指標是射程和投擲能力,從中國大陸打擊關島,導彈射程至少達到3000千米,考慮到基地和導彈安全等因素,實際需要具備3500千米以上的射程,而為實現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東風-26導彈需能打擊達爾文市和迭戈加西亞地區,射程應超過4500千米,因此東風-26導彈應具備攜帶常規彈頭打擊4500千米外目標的能力。此外,東風-26導彈由於使用了高能推進劑,最大射程應該在5000千米以上,可覆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軍事基地,如迭戈加西亞、關島等。

攻擊能力

對於常規彈道導彈而言,要具備有效的殺傷和威懾能力,戰鬥部重量是一項關鍵指標。俄“伊斯坎德爾”近程彈道導彈有多種類型戰鬥部,其重量在480至700千克之間。以該導彈作為常規彈道導彈發揮毀傷和威懾能力參考的話,東風-26彈道導彈攜帶的常規戰鬥部至少應達到500千克,考慮到再入機動彈頭等設計導致的增重,東風-26導彈的常規彈頭重量應不低於1噸。此外,東風-26導彈可能使用末端制導彈頭,具備類似東風-21D彈道導彈的反艦能力。中國官方也公開宣稱,東風-21D導彈用來打擊海上艦船目標,東風-26導彈主要打擊大型海上目標。

制導方式

東風-26彈道導彈作為一種核常兼備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必須具備更高的制導精度。對於“核常兼備”能力而言,精確制導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當需要使用核武器攻擊堅固地面目標的時候,精度越高所需要的核彈頭當量就可以越小,對提高導彈射程、突防能力都有益處。當前彈道導彈的主要制導方式仍是慣性導航,也可通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末制導再入機動彈頭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打擊精度。在攜載常規彈頭時,即使東風-26導彈使用了殺傷範圍較大的集束彈頭或子母彈頭,要保證對機場、港口、油庫等大型面狀目標的殺傷威力,圓概率誤差應低於30米,如果要打擊通信指揮控制中心、雷達站等點目標,需達到10米的精度。東風-26導彈作為一種核常兼備,可能在局部戰爭中使用的彈道導彈,雖然可增加衛星導航信號修正功能,但將制導精度寄托在易受干擾的衛星導航上是不夠的。東風-26導彈的頭錐長度很長,可安裝末段制導系統,這意味著它採用了類似東風-21D導彈的大氣高層“拉起”減速的設計,在降低速度到7馬赫左右後使用彈上的雷達掃描地面目標,並實施攻擊。

突防能力

東風-26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同樣是導彈研製的重中之重,東風-26導彈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實施彈道導彈中段攔截的“標準-3”導彈和末段攔截的“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即薩德)。美軍在日本橫須賀基地和夏威夷珍珠港基地各自部署了5艘“宙斯盾”反導戰艦,還計劃將一個THAAD鏈永久部署到關島,東風-26導彈必須具備足夠的突防能力才能對關島基地進行打擊。從現有技術分析,東風-26導彈在中段飛行期間,可以使用箔條和誘餌等干擾突防措施,還可能使用更先進的中段機動變軌措施;至於飛行末段面對THAAD和愛國者PAC-3導彈,東風-26導彈可以使用再入機動彈頭方式進行突防,降低被攔截擊毀的可能。

生存能力

東風-26彈道導彈使用基於泰安公司的HTF5680型越野車研製的6軸12×12的發射車,具備公路機動發射能力,其外型大於東風-21導彈,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其並未採用類似東風-21導彈的發射包裝筒設計,而是裸彈冷發射。在發射車機動時,導彈上有一個半封閉的蓋子遮蔽導彈,以免導彈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東風-26導彈的外場保存條件更好,發射準備時間更短,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

評價


東風26型彈道導彈懾戰一體、核常兼備的新型系列化導彈武器,成為火箭軍中遠程打擊武器的骨幹和核心力量。東風-26導彈具備跨區無依託機動發射能力,能夠對多種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亮相


2015年9月,東風-26導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亮相。
2019年10月,東風-26導彈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中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