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癌

外陰癌

外陰癌是外陰的惡性腫瘤,約佔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5%。外陰癌好發於絕經后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外陰癌病因並不十分清楚,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外陰癌前病變等有關。外陰癌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外陰結節,常伴有疼痛及瘙癢。治療以手術為主,輔助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及時進行恰當的治療,早期外陰癌一般預后情況良好。改善預后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就診科室


● 婦科、腫瘤科

病因


● 外陰癌的發病病因並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外陰癌前病變等有關。
● 病毒感染:HPV病毒、單純皰疹病毒Ⅱ型和巨細胞病毒感染等可能與外陰癌的發生有關。
● 外陰癌前病變:外陰上皮內瘤變為外陰癌前病變,增加外陰癌風險。
● 慢性非瘤性皮膚粘膜病變:如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等疾病,引起外陰皮膚變薄發癢,增加外陰癌風險。
● 其他因素:年齡增加、吸煙、免疫力低下等。

癥狀


● 外陰癌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外陰結節,常伴有疼痛及瘙癢。
● 外陰結節:多數患者先有先有長期外陰瘙癢,多年後局部出現丘疹、外陰結節或小潰瘍,久治不愈。
● 併發症:腫瘤侵犯尿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燒灼感和排尿困難。

檢查


組織活檢

●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外陰癌的確診依據。
● 微小病灶:需切除病灶,進行病理檢查。
● 較大病灶:鉗取病灶及其下的正常組織,利於評估浸潤深度。

實驗室檢查

● 分泌物檢查:了解有無病原體感染。
● 腫瘤標誌物檢查:輔助判斷病變性質,腫瘤標誌物如CA125等可能升高。
● 盆腔CT/MRI檢查:了解有無盆腔淋巴結轉移。

診斷


● 臨床癥狀:主要為外陰結節,常伴有疼痛及瘙癢。
● 實驗室檢查:CA125升高、HPV感染等。
● 組織活檢:常用而有價值的診斷方法,組織學檢查是外陰癌的確診依據。

分型


● 鱗癌:最常見,主要發生於絕經后女性。
● 基底細胞癌:低度惡性,發病平均年齡58~59歲。
● 惡性黑色素瘤:約佔2%~3%,惡性程度高,預后差。

分期


● FIGO在2009年提出了外陰癌的分期,分期標準如下:
● Ⅰ期:腫瘤局限於外陰。
● ● ⅠA期:腫瘤最大徑線≤2cm,局限於外陰或會陰且間質浸潤≤1mm,無淋巴結移。
● ● ⅠB期:腫瘤最大徑線>2cm或間質浸潤>1mm,局限於外陰或會陰,無淋巴結轉移。
● Ⅱ期:任何大小的腫瘤侵犯至會陰鄰近結構(下1/3尿道、下1/3陰道、肛門)無淋巴結轉移。
● Ⅲ期:任何大小的腫瘤,有或無侵犯至會陰鄰近結構(下1/3尿道、下1/3陰道、肛門),有腹股溝-股淋巴結轉移。
● ● ⅢA期:1個淋巴結轉移(≥5mm);或1-2個淋巴結轉移(<5mm)。
● ● ⅢB期:≥2個淋巴結轉移(≥5mm);或≥3個淋巴結轉移(<5mm)。
● ● ⅢC期:陽性淋巴結伴囊外擴散。
● Ⅳ期:腫瘤侵犯其他區域(上2/3尿道,上2/3陰道),或遠處轉移。
● ● ⅣA期:腫瘤侵犯至下列任何部位:(i)上尿道和/或陰道粘膜、膀胱粘膜直腸黏膜,或固定於骨盆壁;或(ii)腹股溝-股淋巴結出現固定或潰瘍形成。
● ● ⅣB期:包括盆腔淋巴結的任何遠處轉移。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外陰疾病,比如外陰尖銳濕疣、外陰硬化性苔蘚、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等,也可能出現外陰結節、瘙癢等表現。醫生一般通過活組織檢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外陰癌主要靠手術治療,輔助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
● 手術治療:為首選的治療方法。
● 化療:用於晚期癌或複發癌的綜合治療,可與放療同期進行,或在手術后、放療後進行。
● 放療:為外陰癌的輔助治療方式之一。

危害


● 外陰癌可出現局部感染、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情況,嚴重影響了平時的生活、學習及工作。
● 外陰癌是一種惡性腫瘤,會對患者本人及家庭帶來巨大心理壓力,治療上帶來巨大經濟壓力。

轉移性


● 外陰癌會轉移。
● 常見的轉移途徑有:局部蔓延、淋巴轉移。

預后


● 外陰癌是惡性腫瘤,容易複發,影響預后因素主要有:
● 癌灶大小、部位、分期、腫瘤分化、有無淋巴結轉移。
● 患者全身狀況。
● 治療方案的選擇。
● 改善預後主要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預防


● 出現外陰皮損、腫塊者需及時就診。
● 定期婦科檢查。
● 加強對林奇綜合征(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綜合征、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婦女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