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經營
國際化經營
國際化經營是指企業從國內經營走向跨國經營,從國內市場進入國外市場,在國外設立多種形式的組織,對國內外的生產要素進行配置,在一個或若干個經濟領域進行經營的活動的戰略。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通過系統評價自身資源和經營使命,確定企業戰略任務和目標,並根據國際環境變化擬定行動方針,以求在國際環境中長期生存和發展所作的長遠的總體的謀划。
約翰費耶維舍認為,儘管人們可以給國際化經營一個非常複雜的定義,但它只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徵:它涉及兩個或更多國家的經營活動,或者說其經營活動被國界以某種方式所分割。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企業的資源轉化活動超越了一國國界,即進行商品、勞務、資本、技術等形式的經濟資源的跨國傳遞和轉化,那麼這個企業就是在開展國際化經營。
跨國界的經營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商品在國際間的交換,即國際貿易;特許,包括商標、專利權、專有技術及具有財產價值的知識產權的使用;勞務輸出,包括市場廣告、法律服務、財務信息諮詢、保險、貨物運輸、會計以及管理技術諮詢等服務的輸出;國際間接投資,包括證券及不動產投資等;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化經營的階段,可以從歷史發展和企業發展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1.歷史發展的角度
從歷史發展來看,國際化經營經歷了一個不斷向更高層次演變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疑分為三個比較典型的階段。
(1)初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865年,德國拜爾化學公司在美國紐約州投資開設了一家苯胺工廠;1866年,瑞典製造炸藥諾貝爾公司在德國漢堡開設了炸藥廠;1867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縫紉機裝配廠,從而拉開了跨國經營活動的帷幕。但是企業國際化經營活動的主要特點是,活動方式主要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跨國投資的方式較少且所涉及的國家和行業也十分有限,此時的跨國投資主要被當作各發達國家的企業保衛各自海外市場的防衛手段。
(2)高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各國企業紛紛以主動的姿態開展國際化經營。這一階段突出的特徵在於,國際化經營的產物——跨國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組織者和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主體。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主導方式,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在這一階段,雖然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但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紛紛崛起,並成為國際化經營中的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
(3)全球競爭階段。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各國經濟相互聯繫與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到國際分工體系中;同時,由於信息技術的革命和各國市場的日趨開放,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當今,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化經營活動最主要的載體。通過國際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實施全球戰略並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在世界範圍內開展經營活動。
2.企業發展的角度
從企業的發展來看,國際化經營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喬納森和威施米普爾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分為五個階段:國內經營階段,零星出口階段,經常性出口階段,國外銷售階段和直接投資階段。鄧寧認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可以被區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間接、被動地參與國際貿易階段,直接、主動地參與國際貿易階段,非股權安排階段和國際直接投資階段。
與國內經營相比,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有著以下顯著的特徵。
1.跨國界經營
2.多元化經營
3.資源共享
4.全球戰略和一體化管理
各個企業發展成為國際企業有著各自不同的動機。一般來說,這些動機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利用優勢能力
2.為了佔領日益增長的世界商品和服務市場
3.獲取關鍵性戰略資源
4.抵禦和分散風險
5.對競爭對手進行反擊
1.政治和法律環境
2.經濟和技術環境
3.文化環境
4.自然地理環境
1.全球一體化的壓力
當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對某一種商品的品味和喜好相近時,就存在著普遍的需求,滿足普遍需求的產品幾乎不需要按照不同的市場來改變。
2.當地化反應的壓力
由於國際企業的產品需要在多個國家進行銷售,在某些情況下,公司必須考慮在不同國家中的不同需求。當不同國家的客戶的品味和喜好存在差異時,當地化反應帶來的強大壓力隨之產生。當不同國家的習慣不同的時候,當地化反應帶來的壓力也會應運而生。不同國家之間分銷渠道和銷售方式的差異也會帶來本地化反應的壓力。東道國政府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要求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當地化反應壓力。
3.全球戰略的選擇
有四種可供選擇的全球競爭戰略,採用不同模式的企業的組織特徵有著不同的特點。
(1)國際模式
(2)多國模式
(3)全球模式
(4)跨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