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
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
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中最常見的原因,佔50%以上。潰瘍基底因炎症腐蝕到血管,導致破裂出血。通常多為動脈性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多位於球部後壁,胃潰瘍出血多位於小彎側。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患者的主要癥狀是嘔血和解柏油樣黑便,多數病人只有黑便而無嘔血,出血迅猛則為大量嘔血與紫黑血便。嘔血前常有噁心,便血前後可有心悸、乏力、全身疲軟,甚至暈厥,出現休克癥狀,病人焦慮不安、四肢濕冷、脈搏細速、呼吸急促、血壓下降。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的治療原則是補充血容量,防治失血性休克,儘快明確出血部位並採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小量慢性出血可導致貧血,大量急性出血可導致休克。經積極治療可改善癥狀,預后較好。
● 普通外科
● 潰瘍基底血管被侵襲導致破裂出血,大多為動脈出血。大出血的潰瘍一般位於胃小彎或十二指腸後壁,因此胃潰瘍出血的來源常為胃左、右動脈及其分支,而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多來自胰十二指腸上動脈或胃十二指腸動脈及其分支。
● 臨床表現與出血量及速度相關。
● 出血量少者可僅有黑便。
● 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者可伴嘔血,且色澤紅。便血色澤可由黑色轉呈紫色,便血前有頭暈,眼前發黑,心慌、乏力。
● 如出血更甚者可出現暈厥和休克癥狀。短期內出血超過800毫升,病人可表現為煩躁不安、脈搏細速、呼吸急促、四肢濕冷。
● 出血時病人通常無明顯腹部體征。
● 實驗室檢查、纖維胃鏡檢查、選擇性動脈造影等可以輔助醫生進行診斷。
● 實驗室檢查
● ● 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值、血細胞比容均呈進行性下降。
● 纖維胃鏡檢查
● ● 是上消化道出血檢查的首選,應在出血后6~12小時內進行,如檢查時間超過12小時,則可因出血停止,黏膜癒合,不易被發現。
● 選擇性動脈造影
● ● 對診斷胃潰瘍出血部位有較高的準確性,出血速度在0.5~2毫升/分即可顯示出來。如血管造影顯示為胃左動脈分佈區的多數小出血點,可採用經胃左動脈灌注血管收縮劑進行止血;而當證實為大的血管出血時,則應早期手術治療。
● 少量反覆出血表現為貧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 大量出血,有嘔血及黑便。
● 短期內出血量>400毫升,則有循環系統的代償現象;出血量>800毫升,即可出現休克癥狀。
● 上腹部壓痛,腸鳴音活躍。
● 纖維胃鏡檢查,陽性率可達90%以上。
● 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有時可見造影劑從潰瘍的出血點處溢入消化道。
● 有潰瘍病史者,發生嘔血與黑便,診斷並不困難。
● 無潰瘍病史時,應與應激性潰瘍出血、胃癌出血、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出血、食管炎、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和膽道出血鑒別。
● 大出血時不宜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急診纖維胃鏡檢查可迅速明確出血部位和病因。
● 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的治療原則是補充血容量,防治失血性休克,儘快明確出血部位並採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 快速輸入平衡鹽溶液補充容量,同時進行輸血配型試驗。
● 觀察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尿量、周圍循環等。
● 有條件時可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測定中心靜脈壓,指導補液量和速度。
● 監測生命體征,維持良好的呼吸和腎臟功能。
● 放置胃管吸出殘血,沖洗胃腔,直至胃液變清,以便觀察後續出血情況。也可經胃管注入200毫升含8毫克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溶液,並夾管約30分鐘。每4 ~6小時可重複。
● 靜脈或肌內注射止血、制酸、生長抑素等藥物。
● 在胃鏡下明確出血部位后,可通過電凝、噴灑止血粉、上血管夾等措施止血。
● 約10%的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病人保守治療無效需行手術。手術治療的指征:
● 經積極保守治療無效者。
● 出血速度快,短期內出現休克癥狀者。
● 高齡病人伴有動脈硬化,出血自行停止可能性小。
● 經過保守治療出血已停止,但短期內可能再次出血者。
● 小量慢性出血可導致貧血,大量急性出血可導致休克。
● 經積極治療可改善癥狀,預后較好。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