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痞

脘痞

(1)若脘痞且有胃脘作痛者,多系胃的病變,如胃痿、胃脹、胃瘍、胃絡痛、胃緩、胃石等。 2.脾虛氣滯證:脘腹痞脹,甚或疼痛,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噯氣不適,身困不適,大便不爽,矢氣多,脈弦細。 4.脾虛氣陷證:脘痞腹脹,身體困重,食少納呆,少氣懶言,氣怯乏力,胃脘下垂,或肛門墜脹,舌質淡,苔薄,脈弱。

簡介


● 英文名稱:Gastric Stuffiness
● 又稱:心下痞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自覺心下胃脘部滿悶堵塞,按之卻柔軟不痛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脘痞是一種自覺心下痞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的疾病。

疾病特點

● 患者多自覺胃脘滿悶不適,但揉按並無疼痛感覺,也觸摸不到包塊、有形之物,胃脘部外觀也無改變。
● 病程較長,多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 患者平時可出現納呆、嘔惡、噯氣等表現。

病因病機

● 脘痞發作多是由於情志不舒、感受外邪、飲食不節、飲食不潔等,導致脾胃納運失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升降失司,從而發生脘痞的癥狀。
● 基本病機是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宜。

病證鑒別

● 聚證:聚證表現為腹中氣聚、走竄、腹部脹痛、時發時止,發作時腹部氣聚脹滿,可有外觀改變。
● 氣鼓:氣鼓主要表現為腹部脹大中空,伴見小便不利。嚴重時可見全身腫脹,但其腫脹並非指陷性。

辨證論治

● 胃痞的基本治療原則是調理脾胃升降,行氣除痞消滿。《景岳全書》中首次將其分為實痞和虛痞兩種,“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消可散;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為後世防治本病提供了理論支持。
● 證型:實痞,外寒內滯
● ● 證候:脘腹痞悶,噯氣嘔惡,不思飲食,惡寒發熱,身體疼痛,頭痛無汗,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濡。
● ● 治法:理氣和中,疏風散寒。
● ● 代表方:香蘇散。
● ● 藥物組成:蘇葉、陳皮、香附、炙甘草。
● 證型:實痞,飲食內停
● ● 證候:脘腹痞脹,進食尤甚,惡食嘔吐,噯腐吞酸,或大便不調,矢氣頻作,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滑。
● ● 治法:消食和胃,行氣消痞。
● ● 代表方:保和丸。
● ● 藥物組成:山楂、神曲、茯苓、陳皮、半夏、連翹、萊菔子。
● 證型:實痞,痰濕中阻
● ● 證候: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滿悶,嘔惡納呆,頭暈目眩,身重睏倦,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膩,脈沉滑。
● ● 治法:燥濕健脾,化痰理氣。
● ● 代表方:二陳平胃散。
● ● 藥物組成:半夏、甘草、茯苓、陳皮、蒼朮、厚朴。
● 證型:實痞,寒熱錯雜
● ● 證候:心下痞滿,納呆嘔惡,腸鳴下利,噯氣不舒;舌淡苔膩,脈濡或滑。
● ● 治法:辛開苦降,寒熱平調。
● ● 代表方:半夏瀉心湯。
● ● 藥物組成:半夏、黃芩、人蔘、黃連、乾薑、炙甘草、大棗。
● 證型:實痞,肝鬱氣滯
● ● 證候:脘腹痞悶,胸脅脹滿,嘔惡噯氣,心煩易怒,善太息,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 ●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術丸。
● ● 藥物組成:蒼朮、香附、川芎、神曲、梔子、枳實、白朮。
● 證型:虛痞,脾胃虛弱
● ● 證候:脘腹滿悶,喜溫喜按,時輕時重,納呆便溏,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 ● 治法:補氣健脾,升清降濁。
● ●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
● ● 藥物組成:人蔘、黃芪、白朮、陳皮、升麻、炙甘草、當歸、柴胡。
● 證型:虛痞,胃陰不足
● ●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嘈雜,噁心噯氣,口燥咽干,飢不欲食,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 ● 治法:養陰益胃,調中消痞。
● ● 代表方:益胃湯。
● ● 藥物組成:沙參、玉竹、麥冬、生地、冰糖。

預防調護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盡量少吃辛辣生冷之品,戒煙、限酒。
● 心情平和,保持心情舒暢。減少憤怒、悲傷、憂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 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勞逸結合。
● 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 可以經常按、揉、推脾經、胃經、肝經等經絡的相關穴位;以及在耳部行耳穴壓豆。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四版。北京: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