泔河

泔河

泔河,古曰“甘谷水”。在縣境東北部,距縣城7.6公里,該縣人俗稱“東河”。泔河系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涇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永壽縣北斜梁下岣罐罐溝,依封侯溝東南而下,與北來之三岔河匯流。流至乾縣峰陽鄉馬家原西,陽峪鄉鳳凰台北入縣境。向南徑流至峰陽鄉夾嘴,東北來之注泔溝水投入。由夾嘴南偏東至陽洪鄉陸陌再折向東偏南至靈源鄉西王村北出境入禮泉界,匯於涇水。在縣境內長32公里。

幹流概況


泔河
泔河
泔河發源於永壽縣北斜梁下岣罐罐溝,依封侯溝東南而下,與北來之三岔河匯流。流至乾縣峰陽鄉馬家原西,陽峪鄉鳳凰台北入乾縣縣境。在縣境內長32公里。泔河在鐵佛鄉南北村河道,1950年代前有東響石潭(瀑布),當地人聽水聲以占風雨,今水微潭廢。泔河溝一般面闊近1000米,河壁高度陸陌以北140~160米,以南70~100米。縣境內流域面積368.9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7.7%。建國后,在泔河修建楊家河水庫、紅崖水庫,開拓了“泔惠渠”,蓄水灌田。現除洪水期外,河道平時幾乎斷流。本縣人俗稱“東河”。
泔河經乾縣流入禮泉縣境,全長30.1公里,橫貫東西,匯入涇河。歷史上由於河床比較深,流量又少,可利用量很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在泔河入境的上游和中游修築水庫兩座,長年蓄水,即泔河一庫和二庫(也叫一壩和二壩)。

水文特徵


乾縣水文記載,泔河常流量0.4m3/秒,最大流量20m3/秒。禮泉縣水文記載:泔河全年徑流量630萬立方米。

主要支流


三岔河,源於陝西省永壽縣永平鄉分水嶺的罐罐溝腦,上游稱流經永平、常寧、蒿店、渡馬、馬坊、御駕宮、監軍,至御駕宮鄉九龍咀南出境,流程28.5公里。
浪水,一名石泉水,群眾叫小河,源頭在南坊鎮,距縣城30公里,流入泔河。
安谷水,在縣北15公里。據《續修禮泉縣誌》記載:明嘉靖四年五月出水,南流入泔河。
泥水,一名泥泉、泥河,在縣城以西約1公里,經縣城北面,向東北流入泔河。
此外據《續修禮泉縣誌》記載:還有豆盧谷水、波水、巴谷水、白水谷水、谷水等,均發源於北山一帶,向南流入泔河。
以上發源於縣境內的水系,有的河谷被截流修成水庫,有的修成梯田,多數已涸。
河名發源地河口河長公里比降%流域面積平方公里常流量(公升/秒)年總徑流量(萬立方米)
泔河永壽縣泔河村西760.6(1135)(200)(630.72)
小河石泉溝泔河村西321.62168.976239.674
煙霞溝煙霞洞山底村4.84.04.22475.686
龍泉(又名泔北泉),在小河入泔河的東北方、隋唐禮泉縣城西邊(原地無考),根據出土殘碑記載龍泉約在這個地區。城關鎮皇甫村出土的龍亭碑,碑上刻著知縣楊仁寶、縣尉李宰、主薄李革三人的三首詩。其中縣尉李宰的詩是:“覽古還銷壯士魂,龍亭極目駐征軒。澗濱渴雨瑞流澀,山麓飛埃疊嶂昏。百里民風遺古邑(原注“泔北鎮為唐禮泉縣城舊址”),二陵王氣鎖荒村(原註:“太宗昭陵,肅宗建陵”)龍泉依舊開瓊梵,不減行人一勺恩。”知事、主薄分別在詩中說:“豈訓蠲煩滌病思”、“消消留得濟人恩”。從石刻中可以看出不但此泉有,而且水味甜美,還能治病,是禮泉縣歷史上有名的飲水泉。據說古時在泉旁建有泉亭、花園,供人們遊覽和登亭賦詩。

流域概況


下游禮泉縣段,是黃土台原區分佈在洪積平原區以南,海拔450~560米,原面完整,向東南微傾,相形坡降約3%左右。原面上有較多的淺窪地。如新時窪地、肖河灘窪地、晏村窪地、付官寨窪地等。窪地也是向東微傾,呈東西向展布。窪地邊緣多數是北緩南陡,高差約5~15米。這些窪地,多數是地表暫時性水流侵蝕而成。
這一地區指泔河以南的9個鄉鎮:城關、史德、新時、藥王洞、駿馬、裴寨、西張堡、阡東、烽火等鄉鎮的全部轄區。縣境內的山前洪積平原區和黃土台原區(泔北5鄉鎮泔南9鄉鎮)合計,佔全縣面積的50%、農耕地面積的62%。這兩個地區,水利、氣候條件都比較好,一年兩熟。縣上在農業區劃中,把這兩個地區列為糧、油、肉、蛋、奶的主要產區。
泔河漫灘,一級階地普遍存在,高出河床1~5米。二級階地斷續分佈在河床兩岸,不對稱。高出一級階地后緣約5~10米左右。階面均向河下游傾斜。
這一地區涉及裴寨、趙鎮、西張堡、烽火、北屯等鄉鎮所轄的一些村莊。比較集中的地區有北屯鄉的盧家河、灣里王、灣里高和鄉政府所在地。還有烽火鄉的烽火村、興隆村、范寨、南屯、高家、王家等。該地區多系沙地,適宜瓜類、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生長。也是發展林牧業的良好地區。趙鎮的堡里、小召高家、楊家、堯都等村的大紅棗生產歷史悠久,也比較有名。烽火鄉的烽火村、興隆村,是全縣西瓜、甜瓜成熟最早的地區。

治理開發


蓄水工程

楊家河水庫位於縣乾縣北境泔河上游,峰陽鄉原楊家河(村)舊址。1975年8月動工修築,1977年4月完成土壩工程。1979年8月1日山洪暴發,洪水將所建主壩衝垮,同年10月二次動工修復。1980年8月建成大壩,輸水塔、洞及跨溢洪道公路橋。該庫屬中型水庫,主體由土壩、輸水洞、溢洪道三個部分組成。土壩為均質土壩,壩頂標高745.6米,壩高49米,長250米,平均頂寬9.5米,底寬288米。輸水洞建於土壩左岸,洞徑2米,長117米,最大輸水量23立方米/秒。溢洪道位於土壩右岸為實用堰,堰口寬31.5米,最大泄洪量1408立方米/秒。堰上建長32米,寬7.2米的雙曲拱橋一座。完成土石方139.55萬立方米。該庫總庫容172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90萬立方米。庫右岸建抽水站4座,渠系全部配套后可灌溉陽峪、鐵佛等鄉大部分耕地。
紅崖水庫位於縣城東北約6.5公里處,注泔鄉紅崖村西之泔河河谷,因所在地而得名。紅崖水庫是高崖塌方形成的一座自然水庫。1975年設計、施工。1977年5月基本上竣工。1979年8月1日,上游楊家河水庫垮壩,洪流沖入該庫,漫壩頂而下,沖毀工程多處。同年10月二次復工,1980年底,完成了大壩加固、老溢洪道回填和新溢洪道開挖的水毀修復工程。壩頂高程610.3米,最大壩高24米,壩長150米,寬35米,底寬245米。水庫左岸加有高2米,底寬10米,頂寬2米的土圍堰。溢洪道位於壩體左岸,堰頂長度9米,實際最大流量超過100立方米/秒。紅崖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10.1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9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500畝。利用275畝的水面,投放魚苗,發展養魚事業。
泔河水庫工程泔河位於本縣縣城北3.5公里處,屬寶雞峽西乾渠的末端,是引渭水渠庫結合的重點工程之一。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是屬寶雞峽灌區分段蓄水截流的工程。陝西省渭河工程局成立第十指揮部,由本縣負責修建。第一期工程由1958年11月動工,於1963年11月停工。二期工程從1969年3月開工,到1972年5月竣工,其工程項目主要是碾壓式土質大壩、進水道、渡槽、公路橋、抽水站、溢洪道等。壩頂高程554.3米,壩高51米,長400米,寬11.7米,正常提水位541米,總庫容量5440萬立方米;溢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200年一遇校核,泄洪流量為480~1010秒立方米,總落差23.16米,建設總投資865萬多元,全部由國家投資,共計完成土方量4400多立方,石方2.72萬立方,混凝土1萬多立方,鋼材126噸,木材1800多立方,水泥3600多噸。工程完成後曾成立泔河管理站,現已移交給寶雞峽灌區管理。工程完成前後,1965年和1973年曾出現隱患和險情,如防水洞裂縫、壩肩滲漏等,雖作修復處理,目前和今後還需繼續加固壩肩滲漏、溢洪道板底滲流,擴大斷面等。
泔河二庫工程泔河二庫是本縣為實現寶雞峽下游部分灌區用水均衡的配套工程,位於泔河下游,距縣城東北20公里處,與泔河一庫相距18公里,屬縣管工程,是三等工程的中型水庫,設施面積15萬畝,使阡東、烽火、西張堡、煙霞、北屯等鄉的14萬畝土地得到灌溉保證。1976年3月,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泔河二庫工程指揮部,由縣革委會副主任郭福生任總指揮,到1977年12月,第一期工程完成,總投勞摺合工日5.6萬個,1983年8月全部竣工,總投資264萬多元,其中國家投資210萬元。大壩為碾壓式均質土壩,壩頂長310米,寬8米,底寬224.5米,壩頂高程485米,防洪牆頂高程486米,正常蓄水位475米,最高洪峰水位484.45米,設計洪水為50年一遇,校核為千年一遇,最大泄流量1860秒立方米。工程建成后成立二庫水管站。
名稱建設地點施工時間控制流域面積庫容(萬M2)庫水位(M)總投資(萬元)灌溉面積(萬畝)
(KM2)總庫容有效庫容設計洪水位興利水位設施有效
泔河一庫趙鎮泔河1958,11-1972,5-54404380--3.83.8
泔河二庫煙霞安庄1976,12-1984,2129.62795.911750.0477.9-13.010.0

引水渠道

泔惠渠。泔惠渠於民國33年(1944)4月建成,當時由涇惠渠管理局籌建兼管,共投資210萬元(法幣),設施面積3000畝,實灌2400畝。在涇惠渠管理局兼管下,設立泔惠渠管理所。1952年,由涇惠渠管理局將泔惠渠灌區交由禮泉縣管理。1962年冬,本縣對灌區重新進行全面規劃、改建,並增建3座抽水站,使引水量增大為0.8秒立方米,受益面積擴大為3800畝。1976年12月30日,泔河二庫破土動工,原泔惠放水渠首作廢,改由泔河二庫輸水,擴灌面積2000多畝,可灌面積為5000多畝。至此,泔惠管理站撤銷,劃歸二庫管理站管理。
寶雞峽引渭渠。寶雞峽引渭工程,1958年11月動工興建,因資金不足,於1963年11月停工。1969年3月全面復工,1971年3月竣工通水。總乾渠從罈子坊以下,分為東、西兩乾渠入禮泉縣境。西干至泔河水庫,全長19公里;東干由段家岩入泔河,長26公里,全部襯砌。設施面積59萬多畝,有效面積為54萬畝。1976年至1981年,年平均實灌渠首毛水量約1.76億立方米,佔總流量年平均引水量6億立方米的29%(包括泔河抽水1.2萬多立方米),灌溉縣境14個鄉(鎮)。寶雞峽引渭工程建成后,寶雞峽管理局在本縣設立總站,下轄趙鎮、泔河、城關、阡東、史德、南寨、駿馬7個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