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樣癌
黏液表皮樣癌
黏液表皮樣癌以具有柱狀、透明和嗜酸性粒細胞樣特點的黏液細胞、中間細胞和表皮樣細胞構成的腺體的上皮性惡性腫瘤。黏液表皮樣癌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涎腺惡性腫瘤,多見於女性的大涎腺部位。黏液表皮樣癌的病因不明。黏液表皮樣癌多數表現為實性、固定的無痛性腫塊。黏液表皮樣癌原發灶的處理主要是區域性根治性切除。黏液表皮樣癌發生於腮腺者,累及面神經時可發生面神經癱瘓癥狀及面肌抽搐癥狀;發生於齶部者,可能破壞硬齶。
● 皮膚性病科
● 腫瘤科
● 本病病因不明。
● 口腔內最常見的是齶和頰黏膜。多數表現為實性、固定的無痛性腫塊。舌下腺病變儘管在較小時也可有疼痛。口腔內較表淺者可呈藍紅色。
● 發生在齶部者,其表面黏膜可呈乳頭狀,皮質骨表面可能有侵襲。癥狀可能有疼痛、耳溢液、感覺異常、面神經麻痹、吞咽困難、出血和牙關緊閉。
● 黏液表皮樣癌以表皮樣細胞、產黏液細胞和中間型細胞為特徵。
● 鱗狀細胞在腫瘤中可能較少,高分子量角蛋白有助於鑒定。
● 細胞遺傳學 數例黏液表皮樣癌出現t(11;19)(q21;p13)易位是僅有的異常。
● 分子遺傳學 此瘤的分子研究較少,數量有限,顯示有不常見的染色體9p21、8q、5p、16q和12p缺失。
● 醫生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診斷。
● 口腔內最常見的是齶和頰黏膜。多數表現為實性、固定的無痛性腫塊。舌下腺病變儘管在較小時也可有疼痛。口腔內較表淺者可呈藍紅色。
● 發生在齶部者,其表面黏膜可呈乳頭狀,皮質骨表面可能有侵襲。癥狀可能有疼痛、耳溢液、感覺異常、面神經麻痹、吞咽困難、出血和牙關緊閉。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黏液表皮樣癌以表皮樣細胞、產黏液細胞和中間型細胞為特徵。
● 免疫表型
● ● 鱗狀細胞在腫瘤中可能較少,高分子量角蛋白有助於鑒定。
● 壞死性涎腺化生
● 內翻性導管乳頭狀瘤
● 囊腺瘤
● 透明細胞癌
● 腺鱗癌
● 鱗狀細胞癌
● 轉移癌
● 這些疾病也會出現與黏液表皮樣癌類似的皮疹表現。若出現這些癥狀不能自行判斷用藥時,應及時就醫。
● 黏液表皮樣癌原發灶的處理主要是區域性根治性切除。
● 發生在頜下腺的黏液表皮樣癌,應行頜下三角清掃術。
● 發生在齶部者,應做部分上頜骨切除術。
● 如腫瘤已侵犯周圍組織,應做擴大切除術。術后輔助治療。
● 黏液表皮樣癌發生於腮腺者,累及面神經時可發生面神經癱瘓癥狀及面肌抽搐癥狀;發生於齶部者,可能破壞硬齶。
● 經積極治療后可改善癥狀,預后較好。
● 本病病因不明,暫無有效預防措施。
● [1] 王寶璽。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皮膚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方洪元,邢衛斌,張秉新。實用皮膚性病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3] 張學軍,鄭捷。皮膚性病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