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

漢語成語

原指經過訓練的雞能鎮定自若,跟木雕的雞一樣。後用以形容十分笨呆。也形容因恐懼、驚訝等而發愣的神態。亦作“呆如木雞”“蠢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出處


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紀渻[〔渻〕音shěng。]子為王〔王〕指齊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雞已乎〕意思是鬥雞養好了嗎?]曰:“未也,方虛而恃氣。”[〔虛而恃氣〕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通“驕”。]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猶應向景〕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為外物所牽制。向,通“響”。景,通“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性,可以理解為作為鬥雞的基本素質。]全矣,異雞(別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典故


《施公案》三五七回:“計全見胡縣令站在那裡呆若木雞,便走上前將胡縣令一拖。”
《春阿氏謀夫案》一六回:“作我們這行兒的,若真是呆如木雞,可不同立人兒一樣么?”
《聊齋志異•促織》:“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拚博一笑。因合納斗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

例句


楊沫《青春之歌》:“站在台上的蔣校長和他的另外幾位學校負責人,全呆若木雞地鵠立在那裡。”
陳世旭《小鎮上的將軍》:“人們第一眼看見將軍的時候,都吃驚得呆若木雞。

詞語辨析


【古反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呆、獃頭獃腦
【今反義詞】: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潑可愛、大智若愚
【今近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呆、獃頭獃腦
【古近義詞】:大智若愚
【正音】:呆,不能讀作“呆板”的“dài”
【英譯】:stand like a log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本意為褒義,現多用於貶義。
古代形容軍隊軍容整齊,令行禁止,紀律嚴明,也用呆若木雞或者目瞪口呆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