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建
伍光建
宣統三年(1911年)6月,中國教育會成立,伍被推為副會長。 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終年76歲。年收其生前未發表的譯稿19篇,出版《伍光建翻譯遺稿》。
幼年啟蒙就讀於麥園村書塾,成績冠縣郡。15 歲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每試名列第一。畢業后奉派赴英國,入格林威治海軍大學深造。後轉入倫敦大學,習物理數學,轉習文學。
光緒十八年(1892年),伍光建學成歸國,任天津水師學堂助教。之後,歷任出使日本大使隨員、出洋考察憲政五大臣的一等參贊、學部二等咨議。
宣統元年(1909 年)參加留學生廷試獲賞文科進士出身;海軍處成立,任顧問兼一等參贊。次年改設海軍部,歷任海軍部軍法司、軍樞司、軍學司司長。
宣統三年(1911年)6月,中國教育會成立,伍被推為副會長。
民國成立,他歷任財政部參事、顧問,鹽務署參事、鹽務稽核所英文股股長,時間長達10載。北伐軍興,南下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不久,定居上海,專事翻譯文學作品,為我國現代著名翻譯家。
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終年76歲。
伍的一生譯著甚多,所譯哲學、歷史、文學等書籍和作品共130餘種,近千萬字。清末出版的有《中國英文讀本》5冊, 《帝國英文讀本》9種;文學譯著代表作有大仲馬的《俠隱記》(今譯《三個火槍手》)、 《續俠隱記》以及狄更司的《勞苦世界》、歌德的《狐之神通》、布綸忒的《狹路冤家》(即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GEORGE ELLOT著《阿當貝特》等。
1979年初,伍氏後人在上海寓所發現伍光建近300萬字的翻譯遺稿,主要是歷史與傳記作品,如《英國第二次革命史》等。1981 年收其生前未發表的譯稿19篇,出版《伍光建翻譯遺稿》。
兒子伍蠡甫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翻譯家、美術理論家、西方文論專家、文學家、國畫家,一生著述寫作,教書育人,與其父伍光建被稱為“中國譯壇雙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