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糊塗
漢語詞語
大事不糊塗,漢語詞語,拼音是dà shì bù hú tú,意思是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出自《宋史·呂端傳》。
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
《宋史•呂端傳》:“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宋史.呂端傳》:“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呂端字易直,宋時幽州安次人。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繼呂蒙正為相。太宗去世,內侍王繼恩陰謀廢立,被端及時發覺,遂奉真宗即位,貶逐繼恩。后常以“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典故,比喻說明做領導工作的人,應注重大事,不宜斤斤計較小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掌握原則,頭腦清醒,又能寬厚待下,取得群眾的支持。
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呂端大事不胡塗,猶言小事不妨胡塗點,這自然很足以顯示我們中國人的雅量……”
作謂語、定語;指頭腦清醒
李哥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適宜擔此重任。
be clear-handed in dealing with matters of great impor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