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市鎮

江蘇省靖江市下轄鎮

季市鎮(Jishi),江蘇省靖江市下轄鎮,位於中國華東、長江中下游,靖江市北部,泰興市東南部,如皋市西部,分別與靖江市的孤山鎮,泰興市的廣陵鎮、珊瑚鎮及如皋市的江安鎮接壤。貫通廣陵鎮、季市鎮、江安鎮三鎮,水網交通通暢。

季市鎮是“江蘇省衛生鎮”、“國家級生態鎮”和“中華美食名鎮”。季市鎮以餐飲業、電機、鑄鋼、量具、紡織、電氣等六大產業為支柱。2014年,季市鎮國內生產總值44958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232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84萬元。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總面積41.63平方公里,耕地4476公頃,下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和1個農場,總人口48303人。

2014年,季市鎮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2.25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比重為77.64%。

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

季市鎮老街一角
季市鎮老街一角
西漢年間(前206-24年),長江入海口北部江中,經數千年暗沙積聚,漲出了約20多平方公里的沙灘,這一沙灘,即今季市鎮的原始地域。
西楚霸王項羽元年(前206年)二月,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統治,項羽佔據東楚,分封諸候,自稱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即今徐州。季市地屬東楚,隸屬西楚項羽領地(一說隸東陽郡之海陵縣)。
西漢高帝五年(前201年)十二月,項羽兵敗烏江,楚地屬漢。次年正月,漢高祖劉邦分封諸侯,封其堂兄劉賈為荊王,季市隸屬荊王國。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滅荊。次年十月,英布敗亡。高帝改荊為吳,封其胞兄劉喜子沛侯劉濞為吳王,季市隸吳王國。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二月,吳王濞因謀反兵敗,國亡。次年,景帝封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統原吳王國所屬郡縣,季市隸江都國。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劉建因謀反滅國。季市鎮隸屬海陵。
元狩六年(前117年),江北置臨淮郡(治今盱眙),統今江蘇、安徽29縣地,季市隸臨淮郡海陵縣。
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政區調整,季市屬徐州刺史部臨淮郡之海陵縣。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篡漢,全國大規模更易郡縣名。臨淮郡更名淮平郡,海陵縣更名亭間,季市隸亭間(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全國郡縣復原名,季市仍隸臨淮郡海陵縣。
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將原屬臨淮郡的海陵縣划入廣陵郡,季市隸廣陵郡海陵縣。

三國時期

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揚子江海口漲出牧馬小沙、牧馬大沙。季市位於長江北大江之北,隸屬海陵。

晉朝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立廣陵郡,季市隸徐州刺史部廣陵郡之海陵縣。

南北朝時期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將僑置在鎮江的徐州改為南徐州,季市隸南朝宋南徐州海陵郡的海陵縣。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改江北為南兗州,季市隸屬南兗州廣陵郡之海陵縣。
齊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廣陵郡從南兗州析出,季市隸南朝齊之廣陵郡。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551年),南兗州歸屬北齊,次年更名東廣州,季市屬北齊東廣州之海陵郡。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季市隸南朝陳之南兗州海陵郡。
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北周軍佔領南兗州,並將南兗州更名吳州,季市隸北周吳州海陵郡之海陵縣。

隋唐時期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文帝以海陵郡建吳州,季市隸屬吳州海陵縣。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揚州,季市隨海陵縣屬揚州總管府。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並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季市隸屬揚州部江都郡之海陵縣。
大業十四年(618年),反隋義軍李子通占海陵、據江都,國號吳,季市屬吳。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全國改郡為州,江北廢江都郡,海陵縣更名吳陵縣,並以縣置吳州,季市屬吳州吳陵縣。
武德七年(624年),建邗州,廢吳州,吳陵縣複名海陵縣。季市屬邗州海陵縣。
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為揚州,季市隸揚州府海陵縣。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10道,季市屬淮南道揚州都督府之海陵縣。
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揚州為廣陵郡,季市屬廣陵郡之海陵縣。
肅宗至德三年(758年),廣陵郡復更名揚州,季市屬揚州府之海陵縣。
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季市屬吳王國江都府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

楊吳武義元年(919年),吳王楊隆演正式建國,史稱楊吳國。季市隸屬楊吳國。
乾貞元年(927年)十一月,楊隆演之弟楊溥在金陵繼位稱帝,季市屬楊吳國揚州江都府海陵制置院所屬海陵縣。
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廢海陵制置院,以海陵置泰州,並以海陵南5鄉建泰興縣,季市由海陵轉屬泰興縣管轄。是年,大批移民至季市鎮圍圩造田,建屋定居。季市古鎮(今季市鎮)至此形成。
後周顯德四年(957年)十二月,後周兵侵佔泰興。季市隸屬後周。

兩宋時期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宋滅南唐,分天下為10道。季市屬淮南道泰州之泰興縣。
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為15路,淮南道改為淮南路,季市屬淮南路泰州之泰興縣。
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為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泰州隸淮南東路。是年,升泰州為泰州軍。季市屬淮南東路泰州軍之泰興縣。
元豐三年(1080年)泰興縣政區劃為4鄉2鎮。季市隸屬太平鄉。
宣和四年(1122年),泰興改隸揚州,季市屬揚州府泰興縣。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金兵南侵,泰州駐節守臣曾班迎降。泰州、泰興被金兵佔領。
建炎四年(1130年),降泰州軍為泰州,季市隸屬高郵軍之泰州泰興縣。
紹興五年(1135年),泰興縣改隸揚州。十年,復隸泰州。十二年,又隸屬揚州。期間,季市隸屬隨之改變。

元朝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元軍攻陷泰興,並升泰州為泰州路總管府。次年,泰州路屬淮南東道宣尉司。季市屬江淮行中書省之淮南東道泰州路之泰興縣。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降泰州路為泰州,隸揚州路總管府。季市屬江浙行中書省淮南東道揚州路之泰興縣。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江北各路、州皆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季市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時達60年之久。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季市隨泰興縣隸淮南行中書省淮東道揚州路。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反元義軍張士誠佔據泰州。次年正月初一,建國號大周,季市屬大周張士誠領地。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國區劃調整,季市隸南直隸揚州府泰興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里甲制。至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泰興縣劃為118里。季市屬太平鄉第9都35里。
明朝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全國政區劃為南北2京13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季市屬南直隸揚州府泰興縣。

清朝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季市隸江南省揚州府泰興縣。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以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分治今安徽、江蘇兩省地。季市隨揚州府泰興縣划屬安徽,屬江南省左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五年(1666年),揚州府從安徽划屬江蘇,季市鎮隨揚州府泰興縣隸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暫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2省。季市暫隸江蘇承宣布政使司淮揚海道揚州府之泰興縣。
雍正二年(1724年),升通州為省直隸州,泰興、如皋兩縣划屬通州。季市鎮隸蘇州承宣布政使司通州直隸州泰興縣。
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興改里甲製為防區制,全縣設四轄,季市屬印轄,由巡檢司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八月,江蘇省將江寧、通州、揚州、徐州、海州、淮安等6府划屬江寧藩司管轄。季市鎮隸蘇州承宣布政使司江寧藩司之通州直隸州泰興縣。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1年),江蘇省都督府廢府存縣,泰興知縣衙署改稱知事公署。縣以下實行市鄉制,季市鎮為泰興縣11市之一,名季家市。
民國三年(1914年)6月,江蘇省裁府後,設5道,泰興縣屬蘇常道,季市隸江蘇省蘇常道泰興縣。
民國十三年(1924年),北京政府為推行地方自治,江蘇省重新制定區、鄉(鎮)標準。季市鎮為泰興28鎮之一,隸屬泰興縣第三區,其區署設於季家市。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成立。次年9月,全國廢道,泰興縣知事公署改稱泰興縣政府。季市鎮隸泰興縣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政府劃定各省行政督察區。季市隨泰興隸江蘇省第8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江蘇將原13個行政督察區,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季市隨泰興改隸江蘇省第5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節,日軍佔領季市鎮,季市鎮淪為日佔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16日,泰興被日軍佔領。4月,建立偽泰興縣維持會。6月,建立偽泰興縣自治會。7月,新四軍東進黃橋,建立黃橋軍民聯合辦事處。8月中旬,泰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旬,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在黃橋成立。11月15日,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在海安成立。期間,季市隨泰興縣隸屬各政權機構。
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中原局新四軍軍部將華中劃為8個戰略區,季市屬蘇中三專區泰興縣。8月,偽泰興縣政府成立。10月,偽蘇北行營在泰州成立(次年5月撤銷)。季市屬偽江蘇省蘇北行營之偽泰興縣政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季市鎮由靖泰縣划入如西縣珊瑚區。8月26日,靖江光復。9月,靖江縣抗日民主政府更名靖江縣政府,季市鎮劃歸靖江縣。10月,靖江縣政府將季市、新港2鎮改鎮為市(區級市),季市鎮名季家市。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黨泰興縣政府實行區劃調整,季家市改名季市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5日,季市鎮划入如西縣(后改如皋縣)珊瑚區。是年,泰興縣將原季市鎮周圍的短夼、本夼、前小庄、后小庄、李家圩、王錫夼等村莊划屬季市鎮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月28日,靖泰縣解放。5月5日,季市鎮從如皋縣劃歸靖泰縣,是月,靖泰縣複名靖江縣。
1950年1月11日,揚州與泰州2行政區合併為泰州行政區。2月,泰州行政區隸屬華東軍政委員會。6月20日,建立季市區。7月,靖江縣政府更名為靖江縣人民政府。
1951年,靖江縣人民政府將季市區寧界鄉划入孤山區,季市鄉划入長安區。
1953年1月1日,泰州行政區劃歸揚州專署領導,季市區隨靖江縣人民政府,改隸江蘇省人民政府揚州專員公署。
1954年9月10日,撤銷季市區,改為季市鎮。
1955年6月26日,靖江縣人民委員會選舉成立。8月,撤小區並大區,季市鎮隸屬季市區。
1956年2月,靖江縣撤小區並大區,共划5區55鄉和靖城、季市2個縣屬鎮。8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23鄉及靖城、季市2個縣屬鎮。
1958年9月20日,靖江縣撤銷區鄉建制,實行公社化。全縣共建10個公社,季市鎮和季南鄉划入孤山公社,名季市大隊。
1959年3月,公社改稱人民公社,全縣改建19個人民公社,原孤山公社分建孤山、季市、團結人民公社和靖江縣畜牧場。5月,全縣改建25個人民公社。季市人民公社轄14個大隊。
1962年7月10日,撤銷季市人民公社,建立季南人民公社,同時恢復季市鎮。季市鎮轄1個自然鎮,4個居民委員會、15個生產隊。
1967年3月10日,建立靖江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是月,建立季市鎮生產領導小組。
1968年4月3日,撤銷各級軍事管制委員會,設立各級革命委員會。5月6日,建立季市鎮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9年9月9日,縣革會批准季市鎮郊區15個生產隊,分設衛東、紅農、向陽3個生產大隊。
1973年3月29日,季市鎮與季南人民公社合併,建立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轄1居委即季市鎮居委會)、1知青農場、18個大隊。
1981年9月15日,撒銷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建立季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0月7日,經揚州地區行政公署同意,季市、長安2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將所屬21個生產大隊更改名稱。
1983年6月,撤銷長安人民公社管委會,建立長安鄉人民政府。9月,撤銷季市人民公社管委會,建立季市鄉人民政府。同時,各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稱為村組。
1984年9月21日,經江蘇省及揚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季市鄉人民政府,建立季市鎮人民政府。
1988年12月21日,季市鎮將原4個居委所轄戶數重新划建5個居委會,新增季中居委會。
1993年6月19日,季市鎮將季西小區改設為西康居委會。
2000年3月,靖江市並鄉並鎮,將原長安鄉與季市鎮合併,新建季市鎮人民政府。轄33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1個農場,280個村民小組。
2001年6月8日,全市各鄉鎮行政村合併,季市鎮將原有33個行政村合併為24個行政村。
2007年,季市鎮將原6個社區居委會合併,分建東街、西街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名由來

太平村名稱由來
季市鎮
季市鎮
季市鎮地處長江尾閭。秦朝末年,此處茫茫一片汪洋,滔滔江水奔流直下,每年將上游數億噸泥沙挾帶而下,直入海口,遇海潮頂托,泥沙逐年沉積。前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約20多平方公里的暗沙逐漸露出水面,後來沙團不斷擴大,成為大江中一沙洲,即今季市鎮最早的地域。
季市成陸以後,其大江之南為毗陵縣(今江陰市),大江之北為海陵縣(今泰州市)。海陵,南濱長江,東臨大海。從前漢至南唐,1100年中,原海陵縣的江灘、海灘逐漸向東、向南延伸,面積不斷擴大。到了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唐烈祖以海陵置泰州,又分海陵南5鄉置泰興縣,季市由海陵轉屬泰興管轄。是年,大批鄉民來此圍田,建屋定居。因江水不時泛濫,往來船舶也因風高浪大,常有覆沒,加之海匪猖獗,百姓為求太平,故取名太平村。
季市名稱由來
北宋時期,太平村逐漸形成季姓和李姓兩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災荒時舉辦粥廠,賑濟災民,因此名重鄉里。季姓人多勢強,其族人又在朝中為官,後台較硬。小集鎮出現后,在以誰的姓氏命名的問題上,兩家互不相讓。據當地傳說,兩家為爭得輿論支持,季家首先在季市鎮的東街頭與北街頭,開設兩家燒餅店,凡路過者,每人可贈送兩個燒餅,只要你說是從季家市帶回的就行了。李家知道后,便在南街開設一家麵館,凡喊一聲“李家市”的,就可贈給一碗麵條。季家不服,便立即加碼,將白花花的銀子換上銅錢,用窩褶屯在李家麵館對面,來往行人,只需喊一聲“季家市”,就可抓一把銅錢走路。為爭地名冠名權,最後季、李兩家終於鬧上了公堂。當時的泰興縣令礙於官場情面,便將太平村更名為季家市。為緩和矛盾,又將季家和李家雜居地命名為李家巷、李家圩。事後,李家不服官斷,認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再次鬧上公堂。泰興縣令見此,便從中勸解,說“李”字加一撇為“季”,“季”字少一撇為“李”,兩家本為一家,何必如此較真,既然非一家之集市,就把“家”字去掉。於是季家市遂又改名為季市。
季市鎮名稱由來
明朝洪武初年,狂風、暴雨、江洪一齊肆虐,季市遭受了特大水災,無數鄉民房屋倒塌、人畜被淹、田園荒蕪。時值汛期,在入海口的分水線上,渾濁的江水夾雜著大量泥沙,翻滾著奔向大海,海潮又宛如一條青龍,迎著江水溯江而上。鄉民們認為這是青龍現身,為此,於洪武五年(1372年),在鎮內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青龍寺,人們期望藉助海龍王的神威能將江潮鎮住。是年,又將季市之名改為季市鎮,更名目的也是想以“鎮”字鎮住泛濫的江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季市鎮位於中國華東、長江中下游。鎮區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2°08′,東經120°19′。

地形地貌

季市鎮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按地貌特徵,屬於高沙土地區。

氣候特點

季市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2.0℃,最低氣溫-10℃;七月最熱,平均溫度27.6℃,最高氣溫40℃。年平均降水量1027毫米,日照2125小時,無霜期220天。

河流水文

靖泰界河
靖泰界河
季市鎮主河網總長約200公里,其中僅靖泰界河水系交叉延伸就達44.6公里,加上各村大小河流,全鎮水域共長400多公里。
靖泰界河分為東西兩段,全長57.83公里,直通蘇北腹地里下河水系;西與泰興七圩港通連長江;南與多條靖江縱向河港相連接;東接夏仕港,從新港注入長江。由此形成了南北通暢、東西連貫、縱橫交錯的水路交通網路,對季市的灌排、工業用水和水上運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季市鎮內河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魚、河魨等多種魚類。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種類繁多,糧食、蔬菜、花草、瓜果、藥材豐富,另有銀杏、杜仲、皂莢等珍貴稀有樹木。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擁有耕地面積4476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755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56公頃,蔬菜作物播種面積513公頃。

行政區劃


季市鎮鎮域圖
季市鎮鎮域圖
據2016年季市鎮人民政府官網顯示,季市鎮人民政府位於季市鎮府前路1號。季市鎮下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和1個國營農場。
社區東街社區西街社區
行政村文嘉村安武村長安村庄幟村廉尚村橫河村石榴村利民村新安村祁安村關橋村曙光村大慶村星光村季東村季市村季新村陳塘村季西村井圩村勤盛村裕福村花家村寧界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總戶數15204戶,比2013年末減少4戶,全鎮總人口48303人,比2013年末減少168人。其中農業戶籍人口41583人,減少2109人,佔總人口比重為83.83%。其中男性24688人,女性24353人;2014年出生人口189人,出生率為3.85‰,其中出生男孩92人,女孩97人;死亡人口331人,死亡率為6.74‰,自然增長率為-2.89‰。全鎮計劃生育率為100%。
季市鎮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壯族、回族、布依族、侗族、滿族、彝族。其中,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99.9%;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比重為0.1%。

經濟


綜述

2014年,季市鎮國內生產總值449582萬元,同比增長19.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萬元,增長0.41%;第二產業增加值72324萬元,增長26.94%;第三產業增加值1684萬元,增加1.92%。三次產業比例為4.3:75.8:19.9,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63.3個百分點。就業人數繼續增加。2014年,季市鎮就業人數22530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399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口4619人,同比下降22.4%,第二產業就業人口13698人,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就業人口4213人,同比下降6.2%。外來從業人員1071人,佔全鎮就業人數比重為4.7%。全年全鎮財政總收入9241萬元。其中公共財政收入4514萬元,本地可用財政收入5259萬元。

第一產業

2014年,季市鎮農作物播種面積4476公頃,比2013年增加179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755公頃,增加31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56公頃,與2013年同期持平。蔬菜作物播種面積513公頃,增加116公頃。
2014年,季市鎮糧食總產量29221噸,比上年增加219噸,增產7.6‰。其中:小麥面積26987畝,單產410公斤,總產11605噸;水稻面積26893畝,單產648公斤,總產17416噸。油料總產量458噸,增長6.6‰;肉類總產量4805噸,增長9.9‰;水產品產量742噸,下降10.9%。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3276.41千瓦,減少266.36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7台,配套農具26台,分別增加2台、5台;聯合收割機39台,小型拖拉機252台,配套農具342台;插秧機93台;植保機械電動噴霧器1068台,機動噴霧器240台。擁有固定排灌站67站。全鎮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159噸,減少167噸;農村用電總量12599萬度。
2014年,季市鎮建成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範方1個;連片種植機插秧覆蓋率達85%;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全鎮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社區股份合作社24家。其中,2014年新增專業農民合作社5家,擁有家庭農場17家,同比增長407.7%。

第二產業

2014年,季市鎮全部工業實現產值143.3億元,同比增長9.5%。全鎮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81.75億元,銷售收入78.43億元,利稅13.85億元,利潤8.91億元,四大指標分別同比增長11.6%、13.1%、43.5%、46%。建築業穩步發展,建築業總產值15.97億,同比增長28.7%。
2014年,季市鎮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1.49億元(含市鎮聯動);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開票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5家;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7億元,同比增長50.6%;自營出口3225萬美元;新辦民營企業56家,增加15家;民營經濟凈增註冊資本24680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07家。截至2014年末,全鎮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3家,增加2家。

第三產業

2014年,季市鎮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94億元,同比增長1.9%,完成商業開票銷售收入2.45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35萬元,同比增長5.8%。截至2014年末,全鎮有限額以上企業(批發零售業)4家,增加1家。

文化


方言俚語

季市鎮歷史上隸屬泰興,劃歸靖江是近幾十年的事。因其位於如皋、泰興、靖江三縣交界處,所以季市鎮的方言,既受靖江的吳語影響,又受泰興如皋地區的江淮官話影響,但又與其有些不同,屬於吳語與江淮官話的過渡方言。

習俗

時令習俗
二月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省親的日子。當地有句俗話,叫“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窮狗兒。”出嫁女兒之所以在二月初二省親,一是因為正月已過,夫家該忙的事都忙完了;二是這時正是農閑,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省親當然不光是出嫁的女兒,還有女婿、外孫等。省親時間有長有短,短的吃頓飯就打轉,長的可在娘家住一些日子。
清明節,家家戶戶祭祖。這天多數人家早上用柳樹的嫩葉拌和蕎麥麵攤燒餅,說是吃了可以消災降幅。中午包扁食,煮熟的扁食先敬祖先,而後家人食用。敬祖先和家人食用的扁食需要冷卻,這一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寧可被燒死在深山,而不肯受晉文公封賞的介子推,故清明節也稱寒食節。飯後全家人到郊外上祖墳,挖土為墳墓加“墳帽子”,燒錢化紙插柳枝。上墳既是紀念祖先,也是春遊,此時寒意已盡,春光明媚,郊外踏青,心曠神怡。
建房習俗
上樑,上樑是建房儀式中的重頭戲。工匠手持大斧,扛著屋樑一步步登上梯子,他們的“鴿子”也越說越精彩。工匠甲說:“腳踏雲梯步步高,張班魯班把手招。主家上樑良時到,金龍登科上早朝。”工匠乙馬上介面:“腳踏雲梯步步高,手接金盤往上跑。跑一步來高一高,脫去藍衫換紫袍。”這時工匠爬到高處,舉起斧頭,為屋樑接榫。工匠甲說:“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今年砌座逍遙府,明年又造宰相堂。宰相房中生貴子,子子孫孫狀元郎。”工匠乙接著說:“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左邊文星扶玉柱,右邊武曲托金梁。金梁登科逢黃道,玉柱成行遇紫微。”上樑結束,由主家從工匠手中接過斧頭。“斧”、“富”諧音,接過斧頭,就意味著把富貴接了過來。這時工匠說:“斧頭生來亮堂堂,老君爐里煉成鋼。接到堂內千年福,接到庫內谷滿倉。”
上樑以後是“拋梁”,就是工匠將主家事先準備好的糕點、粽子、糖果從屋樑上撒下,讓看熱鬧的親友和鄰居爭搶。這對主家是一種榮耀,對得到糖果糕點的人是一種吉利。拋梁時,工匠說:“一拋金,金從天降;二拋銀,銀滿庫倉;三拋團和糕,主家代代做閣老;四拋長生果,四鄰八舍萬年和。”此時鞭炮聲大作,工匠向主家討“喜錢”,喜慶氣氛達到高潮。

地方美食

季市美食
季市美食
季市鎮地方美食有季市方餅、春伴、蜆子豆腐湯、茵糕、酒酵饅頭、老汁雞、紅燒肝大腸、砧肉、頭菜、夏水湯。

交通


水路

季市鎮距離靖江港25公里,距靖江夏仕港(內河港)約5公里。截至2014年,季市鎮共有內河航道3條,總里程130多公里,貫通廣陵鎮、季市鎮、江安鎮三鎮,水網交通通暢。

陸路

季市鎮
季市鎮
季市鎮距離靖江市區18公里,距離泰興市區32公里,距離如皋市區50公里,距離泰州市區62公里,距離靖江站13公里,距離泰州站65公里,距離揚州泰州機場70公里。滬陝高速(原寧通高速公路)、姜八線229省道、新長鐵路穿鎮而過。

社會


教育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共有義務教育學校4所,在校學生1557人;公辦幼兒園2所,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升學率、初中畢業升學率均為100%。
幼兒園小學初中
季市鎮中心幼兒園季市鎮中心小學季市鎮中心初級中學
季市鎮長安幼兒園季市鎮長安小學季市鎮長安初級中學

科技

2014年,季市鎮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2.25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比重為77.64%;各類科技人員2039人;全年共完成專利授權151件;新產品試製37項;7個項目被認定為江蘇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增安型高壓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項目被國家火炬計劃立項;肉牛生態循環養殖技術示範推廣項目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1個企業成功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企業成功申報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2家企業被確認為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家企業被確認為民營科技型企業。

文化體育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共有文化站1個,影劇院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5千冊;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90平米;體育場館1個,公共體育設施面積360平米。

衛生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區域範圍內有衛生院2個,醫生數135名,病床數99張;設有村衛生室(社區服務站)18個,增加3個,村醫生62人,增加6人。

生活保障

截至2014年末,季市鎮數字電視入戶率達99%,自來水入戶率達100%,燃氣用氣戶數14830戶,佔全鎮總戶數的97.5%,住樓房戶比重97%。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80床,增長33%,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收養人數31人,增長10.7%;參加農村社會養老參保人數23834人;其中,新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591人,完成率118.2%;續保3484人,完成率達95.82%。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2235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84人;辦理城鎮失業人員社保補貼138人,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1430人。

旅遊


總述

季市鎮的著名景點有:周恆源典當行、胡源泰茶葉店、朱家大院、道院、季市育嬰堂、季市巡檢司公署、青龍寺和孝子坊。

景點簡介

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有5進房屋,位於季市鎮老東街,距姜八公路約50米,坐北朝南,整個建築南北長約110米,東西寬約40米,佔地10畝。
青龍寺
季市鎮
季市鎮
季市鎮東南有一座寺廟叫青龍寺,始建於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38年歷史,是繼靖江孤山寺之後的第二座古寺。寺廟以“青龍”為名,自然與青龍有關。明代洪武以前,季家市瀕臨長江,常受洪水侵襲,百姓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洪水肆虐,傳說是江中的青龍作祟。為鎮住青龍,百姓便捐資建立了這座寺廟。該廟最初叫青龍庵,重建后叫青龍寺。
季市巡檢司公署
季市巡檢司公署,位於季市鎮東街90號的房子乃原季市巡檢司公署舊址。該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42.9米,東西寬12.6米。房屋為前後5進,每進3間,現存12間。臨街為3間五架梁瓦房,進入院內是二三兩進連接為一體的七架梁瓦屋6間,中間是大廳,鋪有黑色方磚(又叫羅底磚)。柱基為石鼓磉,兩側是杉木板壁,房內鋪有地板。兩幢房屋屋檐相接處有防雨水滲漏設施,非常堅固。第三進主房的樑上,雕刻著古式花紋。屋檐滴水和屋檐近處的磚牆上都有花鳥圖紋。業內人士從建築風格判斷,季市巡檢司公署為清末建築。

代表人物


姓名榮譽/職務
王桂增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系主任
夏東元歷史學家
張錦池紅學家
劉宜良(筆名:江南)作家
袁仁峰原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顧問和代表
徐放鳴徐州師範大學校長
李檸昊第八屆中國國際標準舞大賽冠軍
翟篩紅全國建築業職業技能大賽冠軍

獲得榮譽


國家級省級
中華美食名鎮江蘇省衛生鎮
國家級生態鎮江蘇省體育先進鎮
--------------------------江蘇省文明鎮
--------------------------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