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年

古琴演奏家

宋大年, 1972年12月生於河南開封的一個文化藝術世家,自幼便受到家庭中的藝術熏陶, 1987年跟隨母親丁紀園學習古琴演奏及琴學理論。2017年河南電視台《文化財富》欄目組對其進行人物專題採訪。

個人簡介


經常來平頂山學院講學,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獲獎情況


在中學時代(1990年)參加開封市器樂比賽,古琴獨奏獲得三等獎。
1991年應邀參加在開封市召開的全國中學音樂教師教學研究會議的專場音樂會演出,古琴獨奏獲優秀表演獎(最高獎項)。

主要著述


他不僅注重演奏技藝的提高,對於琴學理論方面也進行了不斷的學習與研究,尤其是對古琴古譜的發掘與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至今,發掘整理出《滄浪吟》、《搔首問天》、《瀟湘夜雨》、《雁度衡陽》、《平沙落雁》(中州派)、《南風暢》等諸多傳統名曲。並發表《古琴學習問答》、《古琴演奏右手八法要略》、《古琴演奏左右手的第一個指法手勢》、《琴歌陽關三疊概說》、《舜彈弦歌---南風暢》、《喜讀顧梅羹教授〈琴學備要〉》、《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釋》、《中州派古琴的審美》、《琴曲〈平沙落雁〉釋論》等多篇論文。自2000年以來應邀參加了歷次國內及國際古琴打譜會和諸多琴事活動,所打譜曲目在歷屆打譜會上皆受到好評。

工作職務


為弘揚古琴藝術,為了讓河南的琴人有一個自己的活動組織,2000年他參加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的籌備工作,期間對河南省現有琴人做了全面的調查工作,建立了河南省琴人檔案。2002年12月,協助其母親丁紀園先生共同組織成立了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州琴會)並任秘書長。並於2004年7月,組織成立了河南省古琴培訓中心。同年編撰了河南省培訓中心所用古琴教材。如今主要從事古琴的演奏、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現為中國古琴學會理事、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兼秘書長、河南省古琴培訓中心和濟善書院古琴教師。

有關內容


在採訪宋大年老師之前,筆者對古琴可謂一無所知,即使是在對宋大年訪談過後,也只是對古琴有了一點粗淺了解。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筆者對宋大年的感知。
宋大年一如這古琴,質樸深厚,耐人尋味。
古琴是追求繪畫是酷愛
身為中國古琴學會理事、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的宋大年,最初的志向並非是一名古琴音樂家,而是一個畫家。宋大年說,當年,他在繪畫方面下了苦工,立志要考入中國國畫第一學府——浙江美院。然而,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天分似乎不在繪畫上。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古琴漸漸成了他的一種興趣和追求。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起宋大年的母親。其母親丁紀園先生是我國著名古琴家、音樂理論家,現為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州琴會會長。正是在母親的熏陶下,宋大年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學琴之路。
“家學跟學藝是不一樣的。家學是沒有目的性的,學藝可能就會有。”宋大年說到,母親從來沒有講過“大年,你學琴吧!”直到15歲,宋大年上初二的時候,有一天他對母親說:“媽媽,您教我學琴吧!”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學琴生涯。
雖然古琴一直都在學,可是宋大年依然酷愛畫畫。1990年,他師從國家一級美術師、其大姨丁雲青,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學習國畫與書法,使書法與繪畫皆有了長足的進步。
君子之器苦練才能成功
古琴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君子的必修課之一,他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始終佔據著中國古典音樂藝術的最高點。自古以來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書”和“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宋大年介紹道,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厚約二寸。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古琴是我國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列為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目前唯一一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民族樂器。
問起學琴的心得和訣竅,宋大年說,就一個字“練”,沒有其他選擇,只要下功夫,就能成功。現在,學琴的人數在慢慢增多,年齡從八九歲到五六十歲都有,古琴的普及比以前廣泛了很多。
“可是,由於各方面條件的局限,古琴依然只是被小部分人所熟知與喜愛。”宋大年表示,只有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多開展一些關於古琴的活動,專門出一些有關古琴的刊物,才能使古琴藝術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