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廟鄉

地名

白馬廟,是地名,卻是因廟而名。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從此,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里出現了一個新的軍種——人民海軍。

名字由來


未形成地名前,白馬廟建在徐家莊的東南方向,有大殿六間、門廳六間、東廂房六間,西廂房二間加走廊。這裡先以徐姓為主,明代中葉弘治年間,王姓興起,兩大姓便為庄名相爭。據傳,訴至縣衙時知縣發問:你們兩個家族名望再大,能大過白馬將軍嗎?於是提議大家共認白馬廟為庄名。從此泰州志和泰縣誌中出現白馬庄、白馬村、白馬鄉的地名稱謂。

交通


白馬廟距泰州城東南七公里,南臨長江、西靠口(岸)泰(州)公路、官河,北有通揚運河、公路,東有姜(堰)黃(橋)運河,姜(堰)八(圩)公路。這裡不僅交通便利,距離長江位置適中,軍事位置重要;而且是革命老區、群眾基礎好,樹木蔥鬱、便於隱蔽,房屋較多、具備軍事首腦機關居住的條件。

歷史見證


白馬廟鄉
白馬廟鄉
白馬廟佔地10多畝,幾十間房屋連成一座四合大院。廟門朝南,大門上裝有包釘鐵板,院牆上砌著兩塊黑色的正方形的大碑。大廳的屋樑是紅杉木,有水桶那麼粗,廳里供著許多菩薩,還有大白馬的塑像。上世紀50年代末,白馬廟由當地政府改建成學校。
推開古色古香的黑漆大門,小院綠樹成陰,瀰漫著槐香和泥土的芬芳。院內的大鐵錨雕塑和圍牆上的標語,提醒觀者這座小樓的非凡之處。標語上書“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幾個白底黑字格外醒目。清式的兩層小樓雕樑畫棟,樓上樓下依舊是當年的模樣。樓上,為我海軍誕生及渡江戰役指揮部作戰指揮室,牆上掛有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兩位偉人的畫像,一張布滿大紅箭頭的作戰圖,描述著那場氣勢恢宏的渡江戰役。鋪著軍綠色桌面的長方形會議桌、一按滴滴作響的電報台、黑舊老式的電話機,傳述著張愛萍等人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海軍運籌。
如今這些歷史都被濃縮到泰州白馬廟這塊光榮的熱土上
1949年4月23日下午2時許,泰州白馬廟那座古槐掩映的小樓里,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宣告:我們的海軍在渡江戰役的炮聲中誕生了!白馬廟也永載史冊!
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不久,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隨先遣部隊沿江布陣,勘測渡江作戰指揮部的位置。4月4日,粟裕、張震等率三野司令部進駐白馬廟,在首富王鏡湖的書房樓建立了三野東線渡江戰役指揮部。
抗日戰爭開始,泰州就是著名的華中解放區的一部分。時光推進到1949年的穀雨季節,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過長江去”的命令,從泰州白馬廟那棟清式兩層小樓里發出,三野35萬雄師突破了國民黨長江防線。小樓桌上的收音機里傳來播音員的聲音:“大軍所指,勢如破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一舉解放南京城,紅旗插上了國民黨總統府。”
張愛萍在白馬廟鄉宣布人民海軍成立
張愛萍在白馬廟鄉宣布人民海軍成立
1949年4月23日,交織著隆隆的炮聲、持續熱烈的掌聲,張愛萍在小樓里宣布了人民海軍的成立。一個月前,他從銀裝素裹的大連趕到安徽的孫家圩,從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那裡領受了組建華東軍區海軍的任務。當時三野的主要領導陳毅、粟裕、譚震林均是總前委委員,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戰役上。而時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的張愛萍臨危受命,獨立擔負起海軍組建工作。參加組建人民海軍第一次會議會議的13個人,成為新中國人民海軍的首批成員。一年後的1月12日,毛澤東主席簽發命令,任命肖勁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並著手組建海軍領導機關。至此,人民海軍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獨立軍種。
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日,泰州市白馬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

榮譽


白馬廟古屬海陵,三國時期這裡曾是古戰場。離此向南不遠的大馬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出土青銅兵器,經專家鑒定,屬三國時期的戰爭遺物,現存泰州博物館
1982年,承載歷史重任的白馬廟渡江指揮部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50周年,泰州投巨資,在與白馬樓緊相毗連的西北,建起了一座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館名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親筆題寫,張愛萍為白馬廟紀念碑題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碑文。紀念館由全國著名設計大師齊康教授設計,外形像一艘巨型軍艦。與此同時,白馬廟革命遺址也得到修復,於1999年4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