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村

黑龍江省賓縣寧遠鎮下轄村

賓縣寧遠鎮雙峰村是賓縣25個省級貧困村之一,該村有13個自然屯,816戶、2863口人,耕地11800畝。2008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實現3516元。

自2006年雙峰村實施整村推進以來,賓縣扶貧辦本著理思路、找門路,強基礎、建設施,調結構、促增收的扶貧思路,經過幾年的幫扶使雙峰村進一步擺脫貧困狀況。

理思路繪藍圖


地處山區的雙峰村,曾經是一個窮得出了名的地方。山上溝壑縱橫,田間亂石遍地,土地瘠薄,過去有民謠稱:“吃糧靠救濟,花錢靠貸款,實在沒錢鋌而走險種大煙”。2005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800多戶農民住房磚瓦化率不到20%,毛草房居多,冬不遮風,夏不擋雨,農民飲用的全是地表水,大骨節等地方病嚴重。由於地處第三積溫帶,只能靠種早熟低產作物維持生計。由於經濟落後,財力匱乏,雙峰村礎設施極為落後,全村沒有一條象樣的路,一條河流把全村隔為兩半,農副產品無法外運,學生上學趟水過河,有急事只能望河興嘆。中央三台曾以“農副產品賣出難、一河隔斷致富路”為題報道了該村貧困落後的現狀。
自賓縣扶貧辦實施整村推進以來,面對雙峰這片貧瘠的土地,面對雙峰群眾滿懷希望的目光,縣扶貧辦與村“兩委”人員,走家串戶,座談走訪,調查了解農民現狀,掌握農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理清脫貧工作思路,制定了詳實的脫貧工作計劃。在工作重點上,堅持脫貧與立志相結合,通過請本地先進典型現身說法,組織到外地參觀學習等形式,幫助群眾換腦子、理路子、出點子,從而激發村民致富的內在活力。同時,在調查研究和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借外力強基礎,調結構促增收”的發展思路。確定了三年內實現河上有橋樑、道路白色化、致富有項目、產業成規模,使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的發展目標。

辦實事,情暖百姓心


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針對群眾反映強烈、制約經濟發展的道橋問題。2006年,賓縣扶貧辦協調市紀檢委投入資金87萬元修築了大小山東溝39米長的鋼筋混凝土橋樑;2007年又協調市紀檢委投入資金120萬元修築了通往原東風村52米長的鋼筋混凝土橋樑,徹底改變了這裡無固定橋樑的歷史,解決了10個自然屯、563戶、1573口人的出行難、上學難、農副產品運輸難的問題,改善了經濟發展條件。同時,縣扶貧辦三年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40多萬元,修通村路一條4.9公里,修同屯路6條4.9公里,硬化中心屯內道路1.8公里,改變了該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歷史。目前,該村已有6個自然屯實現了水泥公路屯屯通,道路建設已走在了全縣前列。
實施“甘泉工程”。雙峰村以前大多數自然屯都是使用地表水,水質差,地方病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吃水難問題一直是擺在雙峰村3000多群眾面前的急待解決的頭等大事。為了解決這裡人畜飲水難問題,縣扶貧辦三年在雙峰村打了4眼深水井,使全村70%以上人口吃上了清潔安全的自來水。
實現“服務工程”。雙峰村過去辦公無場所、看病難、適齡兒童就學難一直困擾著這裡的人們。2007年,縣扶貧辦協調市紀委幫扶資金60多萬元,新建了佔地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室,設有全市村級標準衛生所、功能齊全的幼兒園、設施齊備的休閑健身廣場、藏書近萬冊的農家書屋,解決了百姓看病難、適齡兒童入學難問題,通過農家書屋和健身廣場的建設,豐富活躍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徹底扭轉了人們一年四季“三個月過年、三個月耍錢、三個農忙、三個干閑”的陋習,樹立起了農村文明新風尚。

調整結構,鋪就小康路


傳統單一的種植結構,制約了農民增收致富。2006年,縣扶貧辦根據雙峰村多山、多水、土地瘠薄的現狀,確定了“打綠牌興畜牧、上林果輸勞務”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積極協調哈市工商行貸款500萬元,解決農民發展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問題。全村發展粘玉米1000畝,並與廠家簽訂了收購合同,填補了該村無定單農業的空白,由於粘玉米生長期短,適宜山區、積溫低的地區種植,通過發展粘玉米產業,把該村的不利自然條件變為了有利條件,種植粘玉米畝純收入可達到1000元,比大田作物增收500元左右。利用該村水草豐盛的優勢,動員鼓勵農戶發展基礎母牛養殖產業。目前,全村基礎母牛存欄1300頭,有兩個自然屯發展成為了養牛專業屯,實現人均3頭牛。大水鹼屯的張士民通過三年的養牛,不但還上了5000元的外債,還蓋起了96平方米的磚瓦房,2008年又為兒子娶上了媳婦。藉助退耕還林的有力契機,鼓勵農民退耕、退荒還林,發展林果產業。目前,全村林果面積發展到1320畝。並在該村成立了苗木協會,有43戶農民加入了該協會,通過協會經紀人王樹申的帶動,每戶每年苗木收益達1.5萬元。農民李慶舉承包荒山造林達120畝,通過發展林果業,全村有123戶農民年收益可達萬元以上。通過實施能人帶動走一富二的途徑,每年全村實現勞動力轉移320人,每人每年收入達8000元以上。至目前,雙峰村已初步形成了林果業、畜牧業、勞務輸出業、特色種植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來,縣扶貧辦累計協調和投入扶貧資金700多萬元,用於改善民生,調整產業結構,徹底改變了雙峰村的貧窮面貌,農民生活明顯提高,住房磚瓦化率達50%以上,人均純收入由3年前的1500元發展到現在的4516元,3年增長3016元。走進雙峰村,就會看到白色水泥路面貫穿全村,多功能辦公室、休閑廣場上隨處可見悠閑的村民,到處都有喜顏歡笑聲。明顯感到雙峰村道路變暢了,致富路子變寬了,人心變順了,人氣變旺了。已經由過去的上訪專業村變為現在的和諧穩定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