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蘇夏的結果 展開

蘇夏

作曲家

蘇夏(1924年-2020年4月30日),原名學衡,出生於廣東省東莞縣虎門寨,1938年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作曲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原作曲教研室主任。著有《實用對位法》、《寫對位》、《歌曲寫作》、《和聲的技巧》等。

2020年4月30日,蘇夏因病醫治無效在京辭世,享年96歲。

人物經歷


蘇夏,原名學衡,1924年出生於廣東省東莞縣虎門寨。
1938年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
1941年在廣東藝術專科音樂學校學習。
1944年因戰爭轉赴廣西桂林繼續抗戰歌曲音樂創作,同年冬,又到重慶國立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
1948年,蘇夏畢業於南京國立音樂學院作曲專業,后赴上海參加新音樂社工作。
1949年8月隨中華音樂院部分師生參加中央音樂學院建院籌建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3年曾隨蘇聯專家學習作曲。
1984年獲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為首批中國音樂學科博士生導師(全國僅4名)

主要貢獻


作為教育家,蘇夏先後培養出王竹林、徐振民、傅任之、朱蘇賢、李西安、施光南、周勤如、郭文景、周龍、唐建平、蘇聰、陳曉勇、黃秋遠等海內外著名作曲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他編寫過6部作曲與作曲理論教材。其中《歌曲寫作》、《和聲的技巧》,這兩本音樂專著影響最廣泛。
作為作曲家,蘇夏早期還創作過抗日歌曲,1948年編寫出版過新聞歌集,建國后,他創作過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舞劇之一——民族舞劇《東郭先生》。上世紀五十年末至六十年代初,先後創作歌劇《阿詩瑪》,第一交響樂《邊寨之歌》和電影《水上春秋》的配樂。“文革”后,創作了交響音樂合唱《血的課文》和電視劇《故鄉》的配樂。
在音樂創作方面,蘇夏早年寫過抗日歌曲,1948年編寫出版過新聞歌集。他創作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舞劇之一《東郭先生》,五十年末至六十年代初,先後譜寫歌劇《阿詩瑪》、第一交響樂《邊寨之歌》和電影《水上春秋》的配樂。後來,蘇夏還寫下了交響音樂合唱《血的課文》以及電視劇《故鄉》配樂。繁忙的教學工作擠佔了許多創作時間,但蘇夏的熱情一直不減。
作為學者,蘇夏治學嚴謹,對我國當代音樂創作和理論影響深遠。他著有《實用對位法》《寫對位》《歌曲寫作教程》《和聲的技巧》等理論作品和《論中國現代音樂名家名作》等文集,還負責主持了《馬思聰全集》和《江文也全集》的編纂。
1999-2001年先後出版《蘇夏鋼琴曲選》、《蘇夏藝術歌曲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還撰寫了大量關於我國音樂的專題性論文,尤其對馬思聰、江文也兩位著名音樂家的深入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

獲得榮譽


2005年,蘇夏獲得中國金鐘獎終生成就獎。

人物逝世


2020年4月30日,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原作曲教研室主任蘇夏因病醫治無效在京辭世,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