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是一個成語,拼音是yóu yù bù jué,出自《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意思是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釋義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典故


原作“猶豫未有所決”。形容拿不定主意。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兵長驅直入,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孝成王遣使求救於魏。魏安厘王派魏將晉鄙率兵救趙,但晉鄙懼怕秦軍,停兵湯陰不進。這時,魏王又派新垣衍至趙,要求趙尊秦為帝以換取秦國撤兵。對此,趙王和趙國執政大臣平原君趙勝一時都拿不定主意。這時,齊人魯仲連前去見平原君,痛斥尊秦為帝的謬論並和新垣衍進行面對面的辯論,將其尊秦為帝理由逐條駁斥,使得新垣衍放棄了原來的打算,也堅定了趙王的抗敵決心。恰在此時,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前來救趙,秦兵退去,趙國得以保全。
《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秦圍趙之邯鄲。魏安厘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於盪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狐疑不決、游移不定、死心塌地、意馬心猿、畏首畏尾、三心二意、優柔寡斷、遲疑不決、沉吟未決、瞻前顧後、舉棋不定、首鼠兩端

反義詞

操刀必割、死心塌地、破釜沉舟、毫不猶豫、壯士解腕、毅然決然、心弛神往、斬釘截鐵、不假思索、一錘定音、當機立斷、兵貴神速、不加思索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定語;指人處理問題

例句

如此緊急事件遇到他這種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性格的人,就令人更心急了。

英文翻譯


1. indetermination
2. indecisive
3. walk the floor
4. in hesitation
5. indecision
● ● hang a leg

傳說


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猶”說成“牛”,把“豫”說成“魚”,因為關於“猶豫不決”就有這麼一個民間傳說。
故事說,中國漢字是由孔夫子統一規範。他的三千弟子,專門負責把規範化的字傳向民間。孔夫子沒日沒夜地寫呀、划呀,每寫一個,弟子們就立即傳向各地。經過三年零六個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也不知寫了多少字,有人說有三擔六斗小米的顆數那麼多。他想:弟子們為我傳了這麼多字,大概也會根據字形分辨字音了。於是提筆寫下了“牛”“魚”兩字,把它們放在一起,叫了一聲:“魚、牛”——弟子們連忙把字接過去。可是這一次寫的是兩個字,先生沒有說哪個是“牛”、哪個是“魚”,這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你傳給我,我傳給你,誰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問先生,只好根據先生念字的順序,把“魚”字認成“牛”,把“牛”字認成了“魚”。又怕拿不準,這兩個字傳向民間的時候,弟子們總是說:“牛魚不決。”